晚报讯(特约记者 王翊宇)彭女士的儿子今年三岁,他一岁刚开始冒话的时候,彭女士和她老公就一直在教儿子普通话,可这段时间,彭女士发现自己的儿子在跟她说话的时候,虽然大部分语调都是普通话,但是个别腔调和字眼却成了“枣普”。“前两天,我带他去买水果的时候,他把树说成了‘负’,现在,每次喝水,都把水说成‘匪’,还有好多字眼都是枣庄方言,每次我听了之后,都是哭笑不得的,虽说很可爱,但是我并不认同。”彭女士说道。
据了解,彭女士和她丈夫每天都要上班,双方父母也都没有那么多时间帮他们照看孩子,于是,彭女士请了一个保姆,每天她和丈夫上班后,就把孩子托给保姆照看。“这位保姆是我朋友介绍的,人很好,也很勤快,之前我一直在想,儿子平时也没跟其他什么人有过接触啊,怎么说话那么‘土’呢?终于有一天,我周末不上班,在家和保姆聊天,我发现保姆说话时的很多词,和我儿子一模一样,我就知道儿子是跟她学的了。我当时就跟保姆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她以后说话能注意一下,毕竟三岁是一个孩子学说话的黄金阶段,大人们说什么,他就会跟着学什么,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成了习惯,我和我老公现在在孩子面前,说话都很注意,就怕他学一些不好的东西。”彭女士告诉记者。
为了纠正孩子在说话时的这些方言,彭女士很下功夫,每次听到儿子说话出现这样的情况,彭女士都反复耐心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对于保姆的过错,彭女士也表示很能理解,“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以后在孩子面前说话稍微注意一下,孩子慢慢就会改过来的。”保姆对此也很愧疚,表示以后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