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26日对记者表示,23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由于存在浪费食物情况,其挑战纪录无效。(10月26日新华网)
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官方正式回应前,扬州的“最大份炒饭”就先在舆论场遭遇了沸沸扬扬的争议。从是否浪费到是否炒作,从有无必要到创意贫瘠,“最大份炒饭”的眼球效应和话题性确实赚够了,但由此带来的是否全是正面形象,却不得不打上一个疑问号。而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最终将该记录认定为无效,对于参与的各方来说,这碗最大份炒饭吃起来,恐怕就更显得五味杂陈了。
“最大份炒饭”被宣布记录无效了,但还有多少本就“无效化”和病态化的吉尼斯纪录有待鉴定和还原呢?这些年在中国有关吉尼斯纪录的挑战层出不穷。最大的月饼,最重的咖喱饭,人数最多的相亲会……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拼数量、拼规模式的人海战术。看起来,这些记录的申请成功,蕴含了申请者的各种精心组织和谋划。但就记录价值而言,却愈发存疑。简单的道理在于,这类记录中的绝大多数,都只需建立在一定的财物和资源的投入之上即可完成,任何地方和商家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到,唯一的区别是愿不愿意做而已。既然如此,又何以有“挑战极限”之价值?
“最大份炒饭”因为存在浪费情况而被吉尼斯官方宣布无效,而在社会视角下,即便该活动不存在浪费情况,也同样难逃诟病。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表示,该纪录对大型食品类的记录有严格规定,要求用于挑战的食品最终均为供民众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费。在这个标准来看,那些动辄以重量和规模来创造的食品类记录到底有无浪费,其实都值得疑问。这次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成绩是因为“不道德”记录而被取消,而那些更多有权力参与的申请行为,其所面临的质疑,恐怕就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了。
“最大份炒饭”挑战被宣布无效,那些各怀他念的申请行为和热情也该降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