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本报)
《枣庄晚报》报道,《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日前开始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也同时开展,我市已开始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将通报游客本人,并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通报。
记录出行不文明行为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君不见,4月13日,武汉汉阳江滩,“大禹治水之九尾狐说亲”青铜雕塑中大禹妻子的“乳房”被人摸得锃亮,连雕塑底座和九尾狐的背部也被踩得锃亮。有人发帖称“这么多人摸我这儿,羞死人了”!网友纷纷谴责:“唯美的雕像被摸成这样,还请各位手下留情。”
从大陆家长让小孩在香港当街小便引发两地网民口水战,到中国15岁学生在有3500年历史的埃及卢克索神庙壁画涂鸦,再到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喷泉里洗脚的视频疯传,中国游客的“奇葩行为”一次次挑战着各国民众的神经。令人不能容忍的还有,去年5月2日在刘少奇故居修养亭里,一小伙先是踩上了刘少奇雕像的肩膀,然后踩到了雕像头上,让同伴给他拍照。往来游人气愤不已,纷纷表示谴责,但小伙和他的同伴并没有停止,反而旁若无人地继续拍照。
作为礼仪之邦,千百年来我们提倡以礼待人,但为何还会出现这种种不文明行为呢?从历史渊源看,游客的“任性”行为是传统文化中“私德”过多而“公德”过少所致。所谓的私德是“大节”,而公德往往是“小节”,大节是忠、孝、义和贞操,小节就是脏、乱、吵、闹等,不拘小节甚至一度成为古时名士骚人另类风流的代名词。从社会成因看,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机制等都在进一步的变化发展之中,在一批规则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新的规则、规范还没有及时建立或仍在建构之中,这样的社会状况,必然影响到国民。就个人修养和素质而言,日本从小学就开设社会课,告诉孩子作为国家一份子的权利和义务。而我国学校教育十分缺乏的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政府义不容辞,应当出台相关公民出游形象规范,加强对游客的文明出游教育。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微博、微信短信等现代化媒介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加以宣传。当然,文明出游必不可少的还是从小教育,让文明出游的理念进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文明出游的理念才是正题。同时,国家也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出游不文明行为档案,对多次教育仍不知悔改者加大处罚力度,正所谓“重罚之下必有规矩者”。
需要指出的是,“文明”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高级”在可以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感性,可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人类对自己“动物性欲望”的控制(法律、制度、道德等)也不是万能的,只有通过他律和自律相结合,才能维护好出行文明的环境。
五一小长假在即,愿种种不文明的出行劣迹不再给人添堵,让文明出游成为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