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峰 褚建华
2015年12月26日至30日,枣庄市2015年下半年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在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山亭区以96.16分再获全市第一,实现了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全市“七连冠”。其中,中小学教育情况97.02分,看病治病情况96.28分,社会治安状况97.25分,丰富文化生活情况95.54分,干部工作作风状况95.06分,入户率达73.3%。这是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写满幸福,更是过去一年山亭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民生大改善的动人图景。
真情沟通暖民心
去年以来,山亭区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先后开展了“双百一优”大调研、“双百一优”再调研活动,深入有代表性的企业、不同类型行政村和区直部门、服务岗位进行调研,先后发放调查问卷2747份,个别访谈1668人,查找问题27项、800多条,梳理归纳建议意见19项、40条。
开展了“干部联户包案、干群联心互促”和“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活动,全区39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帮扶一户特殊困难群众,全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检验工作成效,该区成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同时,分层级、分类别建立群众反映突出问题台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将问题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和镇街,能即知即改的立即整改,一时难以整改完成的明确整改时限。去年以来,区镇村三级共梳理归类道路交通、农业生产、教育医疗等15类523条问题,目前已解决462条,有效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真抓实干赢民心
万事民最大。去年,该区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5%以上。年初确定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十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其中,为期三年的“两通一改”惠民工程成效明显,共修建农村公路120多公里,解决135个村饮水问题,完成297个自然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该区大力实施“四四五”文化惠民工程,打造“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和小邾国历史文化展览馆等“五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全区10个镇街、273个行政村的文化休闲健身广场建成使用率达到80%以上,镇街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等实现全覆盖。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农民运动会等形式多样文体活动,组织“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演出,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次。
实施环卫一体,建设美丽城乡。该区建立区领导联系帮包制度,探索实施“组建一支保洁队伍,落实一笔保障经费,配备一批环卫设施,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健全一套考核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作模式,10个镇街全部成立了环卫所,建成垃圾中转站并实现运营,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验收。
真诚服务聚民心
整合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体外循环”专项整治工作,精简审批事项300多项,设立政务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依托电商物流网络,在村级推行“干部坐班、民事代办”制度,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政务服务中心启用一年多来,月办件量6000多件,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群众满意率达99.96%。 (下转A2版)
(上接A1版)实施五级联动,实现百村突破。该区抓住省市委选派第一书记机遇,开展了基层组织建设“五级联动、百村突破”活动。通过两轮帮扶,省市区共选派第一书记515人,帮扶214个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8.4%,实现了省市贫困村、软弱涣散村、换届难点村和经济空壳村四个全覆盖。截至目前,各级第一书记累计协调争取帮扶项目1216个,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2.9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村的转化升级。
开展干部作风整治,拉近干群关系。去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等共102期,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2400余人次。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整治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贪腐谋私、执法不公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部署开展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推进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专项整治,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对历史遗留、长期没有解决的信访积案进行排查,采取“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组人员、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方法,因案施策,对症下药。截至目前,全区57起信访积案已经成功化解了41起。一批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赢得群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