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市民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庆”。眼下,距离国庆节越来越近,记者走近这些“国庆”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个人、家庭、社会的变迁。
人物简介:陈国庆,36岁,1979年9月27日出生
由于出生时快到国庆节了,父母便给他取名叫做“国庆”,希望他能够成长成才,也是寄托望子成龙的心愿。
2000年,在田陈煤矿综修车间当了一名铆焊工。当他看到和他一起分配的工友整天不是喝酒就是打牌,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安于现状,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2004年考上了枣矿集团委培的山东科技大学。
2004年是他最难熬的一年,脱产学习、结婚、两个妹妹同时考上大学,所有的事都一股脑儿地来了。家里没钱买房子结婚,他只能住在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和他一起上学回来的工友都风风光光成了各个单位的见习技术员,而他却被分到了通防队,先后干过一年多的瓦检员、测风员,才定岗为副技术员。如果不是从一线一点一点地认识了解设备,也干不到通防科技术员这个岗位。
每当在看电视、看书或者是有人提到“国庆”两个字时,就有一种自豪感,特别是在国庆节的时候,周围总会有人说:“你的节日了,全国人民都在为你过节。”
“我在参加工作时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什么时候有个舒适的房子居住。没想到干了15年,不仅有100多平方米的住房,而且有了自己的私家车。”陈国庆有些兴奋地向记者讲述。
人物简介:孔国庆,42岁,1973年10月1日出生
“我家兄弟三人,名字上都有着时代的烙印。老大叫国富,70年代国家比较贫穷,都盼着国家能够富强,因而取名国富。当时父亲给我起名时,笑着说:‘老大的名字叫国富,老二国庆节出生,就叫国庆吧。’老三叫国治,‘四人帮’过后出生的,身为党员的父母再也经不起折腾,所有的人都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因而给老三取名叫国治。”孔国庆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国庆”的不解之缘,“活了40多年,让我最难忘的有两个国庆节。”
2011年掘进单位整合,两个单位变成一个单位,当时他是一名基层文书,下井很少,但是遇到整合,两个单位的管服人员必须减人,当时谁都不愿意下井,一时领导很为难。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家里,父母和他的意见一致,那就是在任何时候党员要带头,于是他给领导主动提出下井。他记得很清楚那是10月1日“国庆节”。
他被工区聘任为班组长那天正是他在井下工作满3年,正巧也是10月1日“国庆节”。他干文书的时候下井只是干一些清理卫生之类的工作,井下设备性能可谓是一窍不通,更别说是操作设备,没办法他就得给老师打下手,老师傅维修设备,他就递个扳手、工具,一点点地学,一点点地记,一点点地干,从最简单的搭火压线学起,到检修皮带电机,最后连维修复杂综机设备都不在话下。慢慢的手变粗了、脸变糙了,吃的多了。每遇到什么机械事故,他不光维修完了就了事,他还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怎样避免事故。渐渐地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班里的老班长退休了,班里的人都推举他当班长。
(记者 张莉萍 通讯员 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