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敬方
每年七月到八月底,准大学生们又要开始大摆谢师宴了,各个酒店也是一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适时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以及搬出“状元厅”、“登高雅室”、“鹏程万里”、“步步高”、“荣升堂”等等名目繁多的谢恩师的名词来,诱惑着那些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准大学生和家长们。
准大学生和家长们摆设谢师宴的初衷是可以理解。从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来说,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近年来,谢师宴愈演愈烈,甚至有些走样,几乎成了一种不习惯的习惯了。如若哪个学生考上了大学,不宴请恩师,总感觉有些说不过去。当然,作陪的亲朋好友以及同学也大多不会空手赴会,必会随身带去一份“心意”。
过去的几年里,每到此时,笔者都听到不少家长无奈的声音。有的谢师宴,摆上N桌,堪比结婚的酒席,弄得家长不想摆桌,老师不愿赴宴。家长不摆桌,心理上无法说服自己;老师又觉得盛情难却,怎能不去;亲朋好友们,去了这家就必定不能落了那家,互相请来请去,也是犯难;更弄得学生家长不请也不是,请吧,又“劳民伤财”,有时还惹人烦。
现如今大学扩招,升学率很高,一个班大部分人都能有学可上,一个接一个地举办谢师宴,如若哪个同学不请,岂不是故意不给老师面子,不给同学面子?人生长河,一辈子就这一次,十几年的寒窗,一举“成名”,不就这一回吗?不请还真过不去心里这个坎。
可话说回来,谢师恩,岂是一桌酒席就能表达的?吃吃喝喝的谢师宴,在“恩师重如泰山”面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所以说,谢师恩,真没必要非得在饭桌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