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声音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6月29日 星期

愿“食安枣庄”能带来安全食用油


􀴁石平(本报)

《枣庄晚报》日前报道,2015年“食安枣庄”品牌引领行动暨“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新闻发布会举行。市政府去年推出了跨年度的“食安枣庄”品牌引领行动方案,其中一项重要的行动就是从今年6月起,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食品生产环节食用植物油专项整治。

这个消息,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能在餐桌上食用安全油的希望,另一方面也不免为之是否能取得成效捏把汗。众所周知,地沟油是从居民的生活泔水、污水中捞取漂浮的废油,经过加工过滤而得,其中大量的毒素和致癌物质对人体伤害极大。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300万吨地沟油返回到餐桌,而每年我国普通家庭总计所需食用油是2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我们每吃10顿饭就有可能有一餐使用的是地沟油。

臭名昭著的地沟油之所以屡禁不绝,就在于其利益链上的暴利。市场上食用油价格6000元/吨,而地沟油每吨成本价约为300元,市场销售价3000—5000元/吨。如此暴利让不法商人趋之若鹜,于是在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忙碌着的人群,俨然一个“阳光产业”。地沟油经滤提纯后,几乎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在公众的眼皮底下,地沟油被检测为合格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这不免引人思考,国外有没有地沟油问题呢?事实上,只要有餐饮业存在,只要城市里有残渣剩饭,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只不过是其他国家采取异常严格的监管措施,围追堵截不让地沟油返回餐桌而已——在日本,政府高价回收地沟油当燃料用;在美国,政府规定餐馆乱用乱卖地沟油就要关门;在英国,设立专用的废油垃圾桶用于统一回收地沟油,然后再将其制成生物柴油,而且餐馆乱倒泔水会被重罚;在德国,每一桶泔水都有随时可供检查的“身份证”;在新西兰,餐馆及家庭厨房都安装有食物垃圾处理机以及油脂分离装置,由政府指定的公司负责上门收集分离出的废油脂……在对废弃油的监管上,这些国家的做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源头上斩断地沟油的利益链,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保障公民的饮食安全。

对于地沟油,消费者和政府部门都必须做到“零容忍”。但是,消费者难以避免遇到地沟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解铃还须系铃人,从源头斩断地沟油,需要消费者自身配合,主管部门更要负起责任来。具体地说,要在地沟油可能产生或泛滥的各个环节进行“围追堵截”。比如,消费者如怀疑所食用的饭菜有问题就找专门机构做检验;食品安全检验部门对市场上的食用油不定期进行严格抽检;环保部门对泔水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环卫部门对可能产出地沟油的富含油脂的动物与植物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司法部门制定针对地沟油危害的法律法规,并对违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等。

总之,从源头斩断地沟油利益链,除了政府的监管责任外,地沟油制造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使用者要付出关门并永久不能进入相关行业的代价,消费者更要把住地沟油的原料来源关,不能给地沟油黑色产业留下任何可赚黑心钱的原料。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