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中
今年80岁的山亭区水泉镇赵岭村的倪守金,在青石板上建起长4米、宽3.5米的“微型祠堂”,用来存放逝者骨灰及供后人祭奠之用。家庭“微型祠堂”建好后,倪守金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及灵牌放进祠堂,推平田地里的坟头,种上了果树。(4月20日《枣庄晚报》)
今年清明,我和爱人一起回乡祭祖。在祖父祖母灵前祭拜之后,我问他:“你太爷爷太奶奶的坟墓呢?”他茫然不知。这个疑问在我的娘家也是存在的,为伯父送葬的时候,我只看见过爷爷奶奶的坟。其实,无论我们怎样精心,当先人们逝世的时间久了,他们终究要融入这片土地。
入土为安是国人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风俗,不少地方还存在“厚葬薄养”的陋习,所以土葬至今仍是我国主流的安葬方式。多少老人健在时不管不问的不孝子,在老人去世之后把坟墓建得富丽堂皇。父母生前过得好坏他们不在乎,父母去世之后的坟墓竟成了子孙身份的象征。
眼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用来耕种的土地愈来愈有限。在广大农村,死人跟活人“争”地的事实至今依然存在。倘若都如古时的贵族一般大修坟墓,估计如今放眼望去田野已然一片坟茔。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墓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很多人连连咂舌“死不起”。
如果说树葬和海葬过于惨烈不能接受,那么倪守金老人的“微型祠堂”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彰显了祭奠的新理念。但是,如果家家户户都这么做,也会占用不少土地,是不是可以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共建一个祠堂?
毕竟,我们缅怀先人不是要把土地绵延成无数的坟墓,而是要让后世子孙记住先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