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声音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2月6日 星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容误读


􀴁王立雪(本报)

近日,“俄罗斯无偿赠送远东土地”一事引发热议,除了“每人免费赠送1公顷(15亩)土地”等字眼外,报道还称此计划可面向外国人,意在“吸引中国移民”。但经过记者华迪调查,事实并非如此。(2月3日人民网)

事件的缘起是怎样的?莫斯科时间1月19日,俄罗斯纽带网、国际文传电讯社、俄罗斯商业电视台网站相继刊发了一则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将为当地居民每人分配1公顷土地的消息。据称,俄远东境内取得俄罗斯国籍的中国移民也可获得该土地,但这与部分中国媒体发表的《俄罗斯计划向公民赠送远东土地中国移民或将大增》、《俄罗斯“任性”闲置大量沃土 两成半耕地无人种新土改吸引中国人》、《普京震撼出招:引入中国移民,每人送15亩土地!》等惹眼标题似乎还相距甚远,系媒体误读。

此消息前的1月7日 ,一则“牺牲消防员抚恤金仅2万元”的消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后经核实,这2万元仅是荣誉奖励,而非真正的抚恤金,系“误读”。前几年的“挟尸要价”、“赚钱不给老婆花就算家庭暴力”等都系媒体误读。

媒体为什么经常出现误读呢?首要原因就是为了抢新闻。有的记者为了提前发稿,不顾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是否正式出台,就抢先发出新闻;有的记者听到政策要出台的风声就私下打听,有关人员回答的是一部分内容,或者说的是他认为的重点,而忽略了其他,然后就匆匆忙忙写稿,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像”;还有的记者未等到最后结果出炉就抢发新闻,从而导致了误读。

记者的无知也会导致误读。如2010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关于中国名牌产品有效期满后标志使用问题的通知》,一些媒体将此解读为今后我国将禁止使用“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国家质检总局很快出来澄清。误报的记者对我国商标体系不了解,又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因此错误地解读了相关规定。谁都有不熟悉的领域,都有不懂的问题,不熟悉、不懂不要紧,要紧的是要学习要问,不懂装懂,就要出问题了。

还有一些人以误读为手段来达到某些目的。比如新闻敲诈,不给好处就搞臭你的名声,21世纪网新闻敲诈案就是如此。愿意做“正面宣传”的企业,在收取高额费用后,他们通过夸大正面事实或掩盖负面问题进行“正面报道”;不与之合作的企业,他们就会发布负面报道进行恶意攻击,以此要挟企业投放广告或签订合作协议。这种误读沦丧了媒体的新闻操守,扰乱了受众的视听,甚至可能引发公众的不良情绪、激起社会矛盾。

要避免媒体误读,就要把好新闻关。记者在采访时要增强责任心,核实无误后再发,不要为了抢新闻而误读,不要捕风捉影,更不要为了新闻抢眼,而篡改新闻事实,只取所需,不顾其余,腌割事实。媒体要坚守新闻的真实客观和社会公器责任,提升专业主义和职业技能,增加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

媒体误读,读者就会误解,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衣食住行的新闻,容不得误读。媒体出现过多的误读,公信力就会下降,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唯有真实,新闻才有人看,有人读,新闻才有存在的价值。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