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除了预订一桌丰盛美味的年夜饭之外,给家里的老老少少置办新衣也是年前的一件大事,眼下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市区各大商场和街边潮流小店也都抓住马年的“尾巴”搞促销,促销力度屡破“新低”, 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市民对新年穿新衣这一传统习俗的期盼淡然了不少。
中老年人:已经没有了以前那股迫切劲儿
“我们小时候那会儿,物资相对匮乏,一年到头也舍不得买件新衣裳,即便是家里富裕点的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人才会扯上几尺布,给孩子做个褂子,因为家里兄弟姊妹较多,母亲总是把褂子做得大一些,为的是来年还能穿,有时候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老二接着穿,女孩子爱美就盼着过年穿件新衣裳……”家住惠工八区的李桂荣说,“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后来,年龄稍大些,条件也好了很多,不管是富人家还是穷人家,一到过年,都会给自己做新衣服,现在家里条件都好了,想穿新衣服也不是非得过年才可以买,已经没有了以前那股迫切劲儿了。”
“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做新衣,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忙活开了,一大家十多口子人,花花绿绿的布料在母亲的手里很快就成了衣服,小孩子们就眼巴巴地等着试穿,有时候还会以替母亲干活为条件换取母亲先做自己的衣服作为奖励。那时候穿新衣就和贴春联一样重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期盼过年,虽然一到过年人人喊累,但是心里、眼里满满的尽是期盼,藏也藏不住。现在谁也不会特意在过年这会买衣服了,‘年味’也淡了许多,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李桂荣就觉得对于“过年”已经没有太大感觉了,虽然也经常会回忆起儿时期盼新衣、盼望过年的时光,但终究找不回那样的情怀。
年轻人:衣服太多成“鸡肋”
“家里的衣服已经够多的了,我妈可撂下话了,如果今年我再买新衣服,她会跟我拼命的。不说远处的,从去年十二月份到今年一月中旬,我妈给我细细地算了笔账:2件毛衣286元,一件羽绒服528元,一件毛呢外套260元,还有一件兔毛大衣488元,这还不算保暖内衣。这不算不知道,让俺妈一算,我自己都惊了,再看看满满的两大柜子的衣服,我自己都觉得自己‘败家’。”虽然明明知道母亲说的只是气话,但说起新年是否购置新衣时,赵潇婳还是连连摆手,“很多衣服没穿几次就压箱底了,扔了舍不得,不扔占空间,有时候看着这些衣服就觉得‘头疼’,哪还有再买的道理。”
“年轻人买衣服太随意了,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也不分什么过年不过年的,他们也不在乎这个,倒是老年人还是有不少人‘讲究’腊月廿七洗澡剃头穿新衣,这类人群一般比较热衷选择腊月二十过后给家里人添置过年的新衣,现在不比过去了,盼着天天过年有新衣服穿。现在年轻人挑剔得狠,大大咧咧的才不和老习俗‘较真’,一来他们自由惯了,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买;二来家里的条件都好了,穿新衣也不稀罕了,过年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就不容易了,哪还管穿不穿新衣服啊。”从事十多年服饰生意的老于告诉记者。
儿童:好“行头”成了炫耀资本
“记得我小时候根本不会向父母主动要新衣服穿,家长们也是随意挑件,十几块钱一件就把我们姐弟俩哄得团团转转。但是现在,一件孩子的衣服动辄二三百,几家的孩子坐在一起都是在聊自己又买了哪个牌子的衣服,有时候几个孩子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家长们却只能在一旁傻笑。”虽然朱女士的女儿才5岁,但却是个‘小人精’,小小年纪就爱慕虚荣,一些知名儿童服装品牌的名字张口就来。采访中记者发现,市区各大商场的服饰专区年前促销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成人服饰过年销售遇冷相比,童装市场却迎来了销售高峰,不少品牌的童装销量是一波高于一波。
朱女士坦言,给孩子添新衣不应该在乎品牌和价格,而在于家人对孩子的呵护和美好祝愿,现在可好这‘行头’成了家长、孩子炫耀的资本,已然失去了它的本意,其掺杂着一些不良的行为偏离了方向,一些宝爸宝妈感叹,新衣所承载的的感情色彩越来越淡。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大人的衣服买不买都闲情,但孩子的衣服一定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孩子的“面子”一定要挣足,有些家长甚至也乐意花这个钱。
(记者 张莉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