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三亚以物价补贴方式消减CPI对居民的冲击,确实体现了善意初衷。但也要看到,以今日的物价水平来说,半年领到360元补贴,充其量只是“毛毛雨”,即使是对生活困难者它能派多少用场都存疑。当然,若要提高补贴额度,政府恐怕又力不从心。基于此,与其全民均派,不如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亚向居民发放物价补贴,是以物价高为由头。三亚物价为什么会高?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当地在旅游业中名目繁多的税费的助推。
有资料显示,三亚市旅游业税费收入占到该市地方税总收入的70%左右。这不仅会对本地居民产生压力,对提高三亚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也起到反向作用。就此而言,如果当地能把相关税费降下来,旅游消费价格的下降,也会推动整个三亚物价水平降低,减轻居民生活成本压力。
向全民派发“红包”的做法,的确容易刷“好评”。但站在非民粹视角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比起一刀切式发“红包”,更重要的是培育市场活力,让民众能稳定增收。要知道,眼下很多地方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困难,三亚是旅游城市,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瓶颈,这成为当地居民就业、增收的掣肘。三亚如果能一马当先,大规模推进减税,那它释放的利好是长远的,其正的外部性也会比派红包更强。
退一步讲,全民发“红包”,还不如把资源用在提升保障层次上,针对性也更强。虽说保障与特定补助并不冲突,可在保障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侧重于夯实基础,也更能体现施政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