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祥
已到8月下旬,国内各大高校将陆续开学,又一拨90后揣着、背着、穿着崭新的各类“新式装备”行将入学报到。作为毫无经济能力的准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需要的父母必须得给,这既是对父母的辛苦毫无体恤之心,也不利于自己正确金钱观的形成。
一位农村亲戚的孩子考取了省内某名牌大学,高兴之余,邀请所有亲戚前去喝“考学宴”。在杯盏交斛后交谈中得知:亲戚的孩子9月初要到学校报到,他正给孩子购买报到时需要的学习用品,光购买数码产品的花费就已达一万多,加上后期的其他交通费、学费、住宿费等,估计超过3万元不在话下,这还不算操办十来桌“考学宴”的费用,如今孩子上个大学简直是烧钱。明年二儿子考大学应该没问题,以后两个儿子上大学的费用简直要了他们的命!
看着亲戚扳着指头计算上大学账,真真令人感慨:生长在现今年代的准大学生们,面对高昂的入学费用,却并没感到什么压力,“因为我上学需要,所以你必须满足”,这种索取看起来理直气壮、天经地义。因为你是我的父母,我是毫无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所以必须得给钱,甚至有的父母也是这样认为。而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钱来得太容易,让年轻人失去了正确的金钱观。最可悲的一种情形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除了是工薪一族外,更多的是下岗职工或农民,他们挣的每一个子儿都是血汗钱,但不少儿女对此毫无体恤之心,要求父母开学前必须购买好全套设备,孰不知这样一次就要花掉父母好几个月的辛苦钱或所有积蓄。其实,很多东西并非必需品,即使需要,也可以找到更廉价的替代品。但是不少大学生们不会替父母考虑,因为挣钱辛苦的是你,不是他们。
上大学需要钱,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而大学生花钱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对金钱的态度问题。要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钱不好挣”,给他们算算钱的出处,挣钱的辛苦和父母的苦心,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态度:近一步说,让他们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花钱,怎么花钱;远一步说,提前让他们知道现在应该怎么为挣钱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习上投入足够多的精力,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储备好后力。倘若现在不准备或准备不足,会在未来陷入贫困和被动时,失去很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