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侠
2013高考招生在今夏的滚滚热浪中落下帷幕,但有关高招的话题仍在继续。招生中的一些老话题,比如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减少,重点大学指标投放属地倾斜,农村生源与重点大学渐行渐远等,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俗话说:“寒门出贵子”,此话反映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勤奋努力、普遍成才的现象。然而,如今寒门再也难出贵子了。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城市的孩子、豪门望族,寒门子弟靠知识改变命运,渴求高考这根“救命稻草”早日跳出“农门”的道路越走越窄。有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直辖市学生获自主招生名额可能性是农村学生5.5倍。高考保送生7成来自大中城市。
是什么挡住了农村孩子进名校、进大学的道路呢?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难辞其咎。农村学校还面临优秀人才流失、教师短缺、教学设备不足的困难。师资方面,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大量优秀教师人才流入发达地区或城市,甚至在更多的农村学校音体美英语等学科教师没有或很少,开齐开全开足课程都成为“天方夜谭”。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均衡性”,使得高考分数“城高乡低”、综合素质“城强乡弱”,按照同一标准进行选拔时,农村生源越来越凸显劣势。
二是招生中的政策导向厚此薄彼。高校自主招生中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如何选拔出学科特长及综合素质特优人才,考题的偏向性也有利于见多识广的城市学生。艺体特长生来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近九成来自大中城市。而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均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等途径迈入北大,而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城市的重点中学。我们知道每年一个区县有一名学生享受“省级优秀学生”高考20分的加分,可有几人是农家子弟。至于自主招生,农家孩子由于视野窄见识少,面试不占优势,再加上资金等原因,奔波于名牌高校竞争,决不是城市孩子的对手,这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是成本过高导致机会不等。想成功获得保送、加减分优惠政策和自主招生资格,学生家庭要承担相当的经济成本、文化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农村的学生显然处于劣势。农村孩子以卵击石,显然不是城市孩子的对手,败下阵来成为必然。
不可否认,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扭转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公平教育资源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目前“寒门学子难出贵子”引发的热议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我们多么希望所有农村的孩子能“同在蓝天下,共享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