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孝平 通讯员 王兴坤 张国花
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情况,牵动着人们的心。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幸福生活,市中区围绕社会保障和康复服务提供的优质服务,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让全区3万名残疾人沐浴在爱的暖阳里。
上门评残
——服务零距离
“很早就想办理残疾证了,因为行动不便一直没去。现在工作人员上门来帮我办理,太高兴了。”近日,税郭镇冶钢埠村50多岁的卢茂侠在家接受了伤残鉴定。医生杨荣得出其肢体一级残疾的结论后,市中区残联工作人员刘文磊随即填写资料,表示不久就能把残疾证办下来。
以前申请办理残疾证,得先领取申请表,然后到指定的医院进行残疾评定。现在,为了更好地服务出行不便、长年卧床的残疾人,市中区开展了上门评残便民活动,分三次组织专家上门为重度肢体残疾人办理残疾证,把残疾证办理从窗口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为让残疾人尽快领到残疾证,该区将办理时限从原来6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以前是双月的固定某天集中办证,现在实行当月申请、当月领证后,一个月领证的人比以前好几个月的都多。”该区残联办公室工作人员张静介绍。
便利的措施赢得了社会的赞誉。2015年,市中区在全市残疾人证管理工作检查评比中,在满分为100分的基础上又获加5分,取得105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名。
康复治疗
——呵护全方位
专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市中区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共有25个专业心理老师、30多间教室,通过奥尔夫音乐治疗、语言人际交流、小组游戏等多种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
在残联脑瘫康复厅,记者见到了来自税郭镇鲁王桥村的小飞。“以前孩子不会走路、说话也不清楚,现在比以前灵活多了,让我们的生活也有了盼头。”小飞的奶奶欣慰地说。
据了解,市中区从省外“整团队成建制”引进了专家团队,并投入20余万元购买康复器材,成立了全省首家集神经手术、矫形手术、康复训练于一体的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方便脑瘫儿童康复治疗。
这个区还通过实施福彩公益金贫困精神病人康复医疗救助项目,为90名患者提供免费服药,为35名重度患者提供免费住院。同时,充分利用辅助器具展示和项目实施等资源,为292名残疾人免费发放含轮椅、助听器、助视器等辅助器具365件,为5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
创业帮扶
——铺设自强路
为让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该区坚持培训、就业双管齐下,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工程,建设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基地,举办专场就业招聘会、技能培训班,开展残疾人就业指导,完善求职登记一人一档,2015年全年共登记求职268人。
孙学伟是一名从未有过工作经历的肢体残疾人,参加残疾人创业培训后,开办了一家铝合金不锈钢制作店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被市中区评选为残疾人创业标兵。
这个区还充分做好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将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将护理补贴范围扩大到就业年龄段二级以上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人。2015年,共为1873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79.8万元,为1813名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30.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