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孝平 通讯员 万照广
每天晚上七点,邹坞镇邮电休闲广场上,灯光璀璨。踩着《小苹果》的动感节拍,西邹坞村的男女老少聚到一起,跳起欢快的广场舞。
“以前文化活动少,村民们一到晚上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现在每个村都组织了舞蹈队,还有乒乓球、卡拉OK、舞狮等文体组织,群众业余生活很丰富。”邹坞镇文化站站长种燕说。
据了解,近年来,薛城区引文化活水,润古薛大地,倾力打造特色文化城,全区文化活动实现了从“穷开心”向“富娱乐”转身、从“要我跳”到“我要跳”转变、从“文化装门面”到“文化自觉”转型。
筑牢文化阵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呈现井喷式刚性需求。我们顺势而为,积极开展各层级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健全了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文化网络服务体系,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已经初现端倪。”薛城区文广新局局长孙启迪介绍。
在城区,该区投资26亿元,兴建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广场、奚仲文化广场、锦阳河文化休闲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开放了奚仲纪念馆、中陈郝瓷窑展览馆、鲁南民俗博物馆等8个文化展馆和160处健身园,建成了乐达影城、东润影城2家高档数字影院。在镇村,建成了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151家农家书屋、164家村级文化大院、242处文化小广场。
周营镇小巩湖村文化大院管理员孙文真告诉记者,文化大院很受村民欢迎,每天人流量都很多,一些项目、场所一早一晚有时甚至还得排队。
在城南新区,总投资1.5亿元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也已完成选地和规划设计,即将施工。
延续乡村记忆
邹坞镇中陈郝村是北方瓷窑烧制业的发祥地,村民最骄傲的,就是村里的古瓷窑博物馆。青瓷、白瓷、黑瓷……在馆内走一圈,能清晰了解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元民间陶瓷烧制技术的演化脉络及各个阶段的历史。这家村集体所有的博物馆长年免费开放,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各地游客近两万人次。
中陈郝村是薛城区延续乡村记忆、注重文化传承的一个范例。为避免新农村建设“一刀切”,该区坚持用人文理念引领城镇建设,全面推进“乡村记忆工程”,组织上海美院对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奚村等20个村庄、社区制定了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文化,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陶庄镇奚村、常庄镇上于、沙沟镇张庄、巨山街道大吕巷等一批特色文化村已实现了初步保护。
唱活惠民大戏
“我把薛城唱一唱,四季分明好风光。农村如今好面貌,水泥铺到家门旁……”这是临城街道龙潭社区长青艺术团近期演出中的唱词,生动反映了现实幸福生活。
据介绍,年初以来,薛城区各个村居的文艺队伍都活跃了起来,再加上区级层面上的迎春文艺联欢晚会、民俗文化大拜年、庄户剧团进社区、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等诸多文化活动,集消夏、民俗、红色经典于一体,各具特色,轮番上演。该区还大力引导“文化资源”进农村,仅今年上半年就放映电影1657场。在文化志愿者的指导下,各镇街还自办活动120余场,让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享受文化大餐。
做好产业文章
如何让文化更好地融入经济发展,将优势资源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项目?薛城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单德彪回答了这一问题:“从2012年起,我们区先后出台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下转A2版)
(上接A1版)立基数为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文化产业发展协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查阅统计报表,记者发现:该区先后规划建设总投资100多亿元的20余个文化产业项目,铁道游击队影视文化城列入全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奚仲文化产业园升级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蟠龙湖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截至今年7月,各类文化产业单位达9294家,文化从业人员18000余人,初步形成了包括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工艺美术品生产、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宏彪歌舞团、飞龙剧团、轩辕文化传媒等一大批体制新、机制活的民间演艺团体风生水起,为市民奉献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