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爱民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山亭,满目青山绿水、处处瓜果飘香。“自去年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俺村的大樱桃、春雪桃果树都能浇上水了,亩均增产三分之一,过去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冯卯镇北山村支部书记满广坤高兴地告诉记者。
山亭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8年被列入国家试点,2000年被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十五年来,共实施19个土地治理项目,治理面积12.7万亩,11个产业化经营项目,涉及农业龙头企业7个,总投资128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560万元。该区突出治水改土、调整结构,大力培植地方优势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开发之路。山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区经济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好势头,山区群众实现了靠山吃山的目标,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
治水改土
不毛之地披绿装
山亭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大部分位于山区丘陵地带,这里沟壑纵横、土壤瘠薄、水源奇缺。为此,该区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面坡,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该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周忠辉告诉记者:“我们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和‘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机械’三统一四集中的办法,合作会战,规模开发。所有开发后的土地全部达到了‘外撅嘴,里流水,堰直如线,地平如镜,深翻八十,不留荒町’的标准,并配套建设了排水沟与跌水工程。”
几年来,该区共完成坡改梯7.1万亩,开挖环山沟、田间排水沟69公里,配套建筑物1341座,生产路212公里,植树144万株;共建设拦水坝32座,蓄水池97座,地头水窖116座,大口井35眼,提水站73座,输电线路配套38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1341座,埋设地下管道133公里,衬砌渠道50公里。开发后的土地变成土能保、水能蓄、肥能留的高效生态良田,靠天吃饭的瘠薄土地变成了“米粮川”,为下一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卯镇张庄村支部书记公茂平高兴地说:“开发项目后,村里组织群众实行了大规模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油桃、春雪桃、大樱桃2000多亩,在坝堰栽植了金银花10万多棵,3到5年,人均收入就能翻番。”
2013年以来,该区积极做好项目建设与省级贫困村帮扶工作的结合文章,累计从项目资金中拿出1950万元用于省级贫困村旱涝保收田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扶持省级贫困村68个,8.7万人,建设旱涝保收田面积1.9万亩,田间水利工程综合配套齐全,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彻底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可实现人均增收400-600元,实现了人均0.5亩的旱涝保收田的任务目标。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成绩获全省第一名。
调整结构
舞动产业新龙头
“农业综合开发在治理土地的同时,还把扶持、培育项目区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搞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只有龙头舞动起来,才能带出一大片生产基地和千百个专业农户, (下转A2版)
(上接A1版)延伸整个产业链条,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农业开发资金‘扶大、扶优、扶强’,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周忠辉对记者说。
2009年,我市申报的店子镇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两结合项目一举中标,共获得各级财政投资1080万元。项目2010年4月底全部结束,共治理面积1.3万亩,培训农民科技人员5000人次,示范推广花生标准化栽培技术。项目区花生亩产由治理前的不足16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依托花生种植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山东莺歌食品有限公司,现生产规模达到年产花生酱系列产品1万吨,是亚洲最大的花生酱生产企业。公司董事长郑洪永欣喜的告诉记者,通过两结合项目的实施,企业新上了6000吨花生蛋白粉生产线,原料的需求量加大,调动了群众扩大花生种植规模的积极性。公司组织群众成立了花生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收购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公斤高出0.3元左右,让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2014年,该区扶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有3个,山东枣庄睿展合作社养殖基地项目,共扶持资金72万元;农业龙头企业山东华宝牧业有限公司补助项目143万元;山东莺歌食品有限公司贴息项目资金132万元。项目于2015年6月30日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综合考核全市第一。在华宝牧业新厂区,总经理王科忠对记者说:“在农发办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现年宰杀肉鸡2000万只,年销售额达4个亿,安置就业800多人,带动500多养殖户增收致富。”
该区通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项目区以“品种调优、结构调良”为原则,充分发挥项目区的治理后优势,引进新品种、创新特色品牌,为群众增收培植后劲。近年来,该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扶持了山东莺歌食品有限公司、枣庄长红果品有限公司、枣庄市新谷川有限公司、山东汉诺庄园酿酒有限公司、金城淀粉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拓展市场发展空间,也实现了“发展一个龙头企业、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目前,项目区粮经比例由治理前的7:3提高到治理后的4:6,建成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基地,亩产值平均增加600元。花生和大枣成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形成了花生、大枣制品等三大加工系列,逐步走出了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