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爱民 通讯员 闵莹
8月13日,记者在滕州鲁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大学生创业园见到了28岁开网店的店主张琳,她告诉记者:“自2004年大学毕业后,也做过很多工作,一直收入不高。2013年进入园区做淘宝电商,主要经营当地干杂农副产品,并注册了‘香味浓’品牌,在妇联小额贴息贷款的扶持下,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
张琳只是市妇联实施“互联网+她”等举措,推进“枣庄大姐”家门口就业工程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拓宽城乡妇女就业增收渠道,鼓励动员广大妇女参与“创业创新巾帼行动”。近年来,市妇联立足枣庄发展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特色手工(来料加工)类、电子商务类、家政服务类、乡村旅游类、种植养殖类为主要内容的家门口就业工程,积极引导和帮助妇女在这些行业中实现创业就业,提高了妇女自主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和决心,打造了内容丰富的“枣庄大姐”区域经济品牌。
因地制宜
特色种植养殖业中显身手
市妇联借助枣庄成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契机,积极与农业、经管等部门联系,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培训教育,出台《全市新型女农民培训通知》,将女农民培训纳入到政府阳光培训体系中,自2010年以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举办新型女农民培训近500场,受训妇女3万人次。
鼓励农村妇女干部和党员带头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岗位建功先进个人李庆玲通过把山亭特产板栗、核桃和小杂粮等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包装销售,把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杭州、沈阳等国内大型城市,累计帮助4000户农民创收1000万元。自2011年以来,市妇联积极协调人社、财政部门,为全市627名农村妇女发放小额贷款2899万元,共计贴息65.5万元。
目前,全市共有女性牵头发展的各类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400余个,为82000多名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有3000余名妇女成立了专业技术妇女合作指导队,在经济发展中切实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创新载体
“互联网+她”拓宽创业就业路
市妇联以互联网促进女性创业就业为主题,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结合各区(市)传统行业,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妇女在电商领域实现自我、成就事业。为此,先后开展微商、电商知识培训,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来枣讲课20余次,培训妇女3500多人。市妇联通过多方调研,在全市挂牌成立了10个“枣庄大姐”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其中,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已入住1602余家商铺,解决了700余名妇女就业;滕州伦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入驻女性创业者近60人,带动300多名妇女就业。
积极鼓励女企业家参与电商发展,拓宽营销渠道,增加企业效益。女企业家相莉创办的金达莱塑业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网站的年销售额达150余万美元,销售遍及伊拉克、沙特、印尼等23个国家。目前,全市共有女性创办的淘宝商铺6000余个,枣庄特产火樱桃、杂粮、地瓜枣、石榴汁等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断得到拓宽。
来料加工
城乡妇女家门口就业主渠道
市妇联立足枣庄妇女就业实际,把来料加工作为解决枣庄城镇失业妇女和农村留守失地妇女就业的最佳途径,积极协调资金13.5万元,对来料加工女经纪人进行市场化培训。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2012年11月和2013年4月,市妇联两度带领60余名女经纪人赶赴浙江义乌进行培训,坚持课堂教学和市场考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技术创新和项目对接作为培训的重点,通过“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走走”,开拓眼界,提升业务水平。
同时,市妇联为及时与义乌市场保持联系,与客商积极对接,在义乌小商品城建立了枣庄市巾帼来料加工义乌代表处,征集适合枣庄发展特色的加工项目,通过“枣庄市巾帼创业网站”和“巾帼创业者短信平台”对外公布,帮助有意向的妇女共同寻找适合从事的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女经纪人763名,来料加工点405个,从业妇女人数达到45600多名,鲁绣、黑陶、柳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已享誉全国。
打造服务品牌
推动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
市妇联按照家政服务发展“职业化、诚信化”的要求,积极推广“枣庄大姐”本土家政服务品牌,引导城镇妇女从事家政行业。2014年,市妇联投资8万元成立了“枣庄大姐”家政服务中心,同年,“枣庄大姐”家政服务中心新城店、台儿庄店、滕州店相继开业。依托妇女之家、妇女儿童家园,成立“枣庄大姐”服务站,为市民的日常家庭服务提供就近的便利。
为提升家政服务员从业素质,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枣庄大姐’进社区(村居)”活动,目前,全市共举办27期家政服务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349人。今年年初,市妇联联合市人社局和商务局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枣庄大姐”杯全市首届家政服务技能大赛,为我市的家政服务人员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推动家政服务企业向着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市女性家政从业人员达7500余人。
依托旅游资源
引导妇女发展乡村旅游
抓住枣庄发展“二日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契机,市妇联鼓励引导广大妇女兴办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在传统种养殖基础上开发采摘、垂钓等休闲旅游项目,拓宽妇女增收致富新途径。市妇联联合旅服委等相关部门对农家乐从业妇女进行了业务培训,讲授农家乐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技能,帮助她们进一步理清了经营思路,提升了致富能力。
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0个“枣庄大姐”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为全市的农家乐发展树立了榜样。其中,滕州市滨湖湿地渔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周边316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年接待游客14万人次;山亭区北庄镇洪门村红葡乡家园带动450名妇女实现就业,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目前,全市妇女领办、创办的特色农家乐275户,带动妇女就业3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