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兆虎
蜿蜒曲折的荆河像巨龙自东向西流淌,滋养着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碧波荡漾的微山湖将千年滕州古城揽入怀中,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逐渐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从2013年起,滕州市在成功创建山东省森林城市之后,全面拉开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的序幕,科学制定了“一城、一环、三网、三区、十廊、多组团”的《滕州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市总体规划》,依托城市、水系、山丘、平原、通道、镇村六大森林平台,科学实施,以点带面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市创建工作。
城市绿化是绿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德之举。围绕“一心一环、一山三廊、五脉七楔、公园匀布、绿网交织”城区绿化目标,滕州市先后完成了龙泉路、新104国道等20余条道路绿化提档升级,改造治理了龙泉广场、杏坛广场等6处公共绿地,新建了25处林荫停车场,全市创建省、市级花园式单位和小区122个,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真正实现“花园建在城市里,居民住在花园中”。
水是城市的灵魂。滕州坚持以水为轴,按照自然、生态、景观、休闲的理念,全面实施水系绿化,打造特色凸显的沿河生态长廊。在城区投资60亿元,高标准绿化美化荆河、小清河,建设了沿河景点景观,形成了水清岸绿、灯明路畅、步步有景、休闲健身的城市沿河生态景观带;在城郊投资30亿元,打造了集休闲健身、观光旅游、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秀美荆河绿色长廊。建成了大型郊野型公园——上善公园,展现了“十里画廊、桃红柳绿、生态宜居、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同时,精心打造了墨子湿地、薛河湿地、漷河湿地、鲁班湿地等一批湿地公园,形成了绿波荡漾、森林环抱的城乡绿化格局。
滕州市积极加快荒山造林步伐,推广了以侧柏、黄栌、黑松等乡土树种为主的荒山绿化工程。600余公里通道绿化,实现了“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青”,一条条风格迥异的绿色走廊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24.3万亩的农田林网化,构筑了林网密织、片林棋布的生态宜居家园和林茂粮丰的绿色田地。高标准建设了17公里的青龙山绿道,实现了沿线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有机统一,成为滕州南部一条生态、富民、休闲、防火、致富大道。
他们开展了以“绿色、富裕、文明、和谐”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同步启动了“绿化模范村”创建活动,先后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2个、省级绿化模范镇5个、省级绿化示范村64个、市级文明生态村373个。依托森林、湿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先后整合墨子故里省级森林公园、柴胡店省级森林公园和莲青山省级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成功创建了滕州墨子国家森林公园。建成了国家首批湿地公园——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对1.2万余株古树名木逐一登记挂牌,提高了全社会保护古树、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三年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4.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绿地率达到38.5%。滕州实现了城乡绿化面积的大拓展,绿化质量的大提高,管养水平的大提升,实现了天蓝、水清、地绿、林茂、果丰、花香、景美、民富的生态宜居城市目标。
漫步滕州大地,处处绿色满园。广袤的绿涛林海、欢腾的山川溪流、厚重的历史积淀,如同舒缓有致的原生态画卷、恣意流淌的天籁之音,让人流连忘返,吹奏着一曲波澜壮阔、风光无限的生态绿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