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 孟令儒
近年来,峄城区努力编织社会事业网、社会稳定网、社会保障网,为久久之功,谋民生之利。据统计,上半年,全区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生支出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8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9730万元,比去年同期降低24.08%。这“一增一减”,是峄城对民生事业最好的佐证和标注。
底线思维:
雪中送炭一以贯之
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这是峄城区一以贯之的民生理念。
为了确保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生活得到保障,峄城区规范低保程序,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年初将城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410元,农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2800元。推进五保供养、孤儿及失能老年人等救助工作,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5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300元,对275名失能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60元的标准落实待遇。完善落实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投入200余万元,资助2万余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救助城乡医疗对象380余人,救助临时困难群众83户270余人次。自今年1月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由每月75元提高至85元。
抓住关键:
就业就医双轮驱动
吴林街道的苗传红,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创业培训,并申请了小额贷款,开办了沙发厂,带动就业10余人。像苗传红这样通过政府帮助创业成功的人员在峄城不在少数。
近年来,峄城区始终一手抓就业,让群众有活干吃上饭;一手抓医疗,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持续开展了春风行动、人才洽谈会等公共服务活动,整合成立统一的区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了招聘活动常态化。兴建创业载体,开展技能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66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541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2.9%以内。
去年5月,率先在全市完成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并成立社会保险稽核中心,31.2万城乡居民享受统一医保政策,初步实现了五险合一,一票征缴。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以来,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4.04亿元,保证了社保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文化惠民:
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落日的余晖刚刚收尽,仙坛苑广场就汇集了前来休闲的人群。有的吹拉弹唱正浓, (下转A2版)
(上接A1版)有的翩翩起舞正酣,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跳广场舞的人群······
近年来,峄城区高度重视文化强区建设,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红利。投资3.5亿元建设了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为一体的文体中心,预计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区7个镇街均建立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342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包括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站点在内的农村文化大院。在建设247处农家书屋的基础上,今年又对121家农家书屋图书进行了更新,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19家。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唱响新峄城”、“欢乐峄城”等广场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举办活动约100场次,参与群众每年超过10万人次;开展了百场广场文艺演出、百场演出下乡、百场电影下乡“三个一百”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了“文化下乡”、“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去年累计演出300余场次;开展了传统文化大讲堂,今年已举办讲座50余场次,受益群众15000余人。
庄户剧团是峄城区文化建设的一颗明星。去年,完成了对65家庄户剧团等级认定工作,A级剧团总数居全市首位。截至目前,已成立庄户剧团68家,吸纳民间艺人近2000人,他们长年活跃在乡村,如今“拿起农具干活,放下农具唱戏”已成为农村群众生活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