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爱民 通讯员 万照广 张生 潘南
6月10日,记者走进薛城区常庄镇上于村,映入眼帘的是平坦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墙壁、一盏盏崭新的路灯及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化树。“以前俺村里的路大部分是土路,一下雨路上全是泥。现在,村里的路都变成了水泥路,路边也没有了草堆、柴堆,环境越来越好了。”48岁的村民于秀勇高兴地说。这正是该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缩影。
年初以来,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薛城区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以城乡环卫一体化,路域、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大绿化工程、小城镇建设等七大工作为重点,抓巩固、抓提升、抓常态、抓长效,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区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设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路域水域环境整治、城乡大绿化等10个工作组,分别制定了详实的工作方案、考核细则,各负其责、分线作战,先后召开工作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会13次,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档次。为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该区先后4次组织镇街党政领导、环卫所长、村书记、村民代表700余人次赴沂水、蒙阴、费县、邹城和冠县考察学习。推行一封公开信、一份倡议书、一张村规民约、一份协议书“四个一”做法,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制作了《人人主动参与·共建美丽乡村》广播录音,发到各镇街,让群众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
“硬化道路、清运垃圾、绿化村庄、清理河道……”如今,在薛城区,一场由机关干部和全体村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大戏”如火如荼正在上演。从四月份开始,按照“五化”标准,突出路域、水域、村庄环境整治重点,集中清理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庄内外的“三堆两垛”和存量垃圾。目前,该区累计清理“三堆两垛”15344处、生活垃圾13884立方,硬化道路671184余平方米,砌垒下水道1.2万余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2万余株。邀请专业机构对枣曹路、永福路、黄河路的立面改造制定完善设计方案,集中治理马路市场、店外经营、私搭乱建等违规行为,累计规范整治店外经营110余户、取缔流动摊点140余个,纠正、处罚车辆乱停乱放行为40余起,路域环境有了较大的提升。以蟠龙河、小沙河、小清河等流域治理为重点,每天对水面漂浮物进行定人、定时、定量巡查和清理,河道垃圾大大减少。
为避免城乡环境卫生出现“橡皮筋”现象,该区推行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指导各镇街与江苏德马、昌邑康洁等6家保洁公司分别签订了外包合同,打包托管给专业保洁公司。目前,该区281个自然村(社区)全部完成交接,实现了由“花钱养人”向“花钱买服务”的转变。
“监管中,对个别村庄出现的垃圾清运不及时、村内集中清理次数少等问题,我们会及时把意见反馈给保洁公司,督促整改,确保该项工作实现常态化运营机制。”正在东界沟村现场督查环卫情况的沙沟镇环卫一体化负责人杨家军说。
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乡村环境卫生变好了,群众生活习惯改变了,维护环境卫生、建设美丽乡村正成为薛城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