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明 通讯员 王奎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枣庄矿业集团滨湖煤矿,恰巧碰到综采一区的工人们准备下井。井口处,滕培龙正在对每位工友进行下井前的安全确认,“这样的确认,对我们的安全有很大帮助,矿工就是家中的梁,家中的山,如果安全上出现了问题,那一切都为零,所以,每次下井前我们都要进行安全确认。”滕培龙说。
滕培龙是一名矿工子弟,对煤矿有着特殊的感情,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是他儿时的心底的梦想。1989年,技校毕业后的滕培龙如愿被分配到柴里煤矿,白天,他跟着师傅学技能,脏活累活抢着干;晚上,苦读采煤工艺、设备维修等技术书籍。为了学到师傅“听声辨位”判断设备故障的绝活,缠着师傅反复听设备、逐一排故障。他还经常泡在阅览室里查阅支架工、液压工、电钳工等专业工种的操作技术知识,勤奋刻苦,他迅速成为技术骨干。
2005年,滕培龙调到滨湖煤矿,工作中他脏活累活抢着干,任务紧时,主动要求加班,以至不少工友说他是“工作狂”、“愣头青”,还有人甚至说他“瞎逞能”。而这些“奉劝”并没有动摇他干好工作的信念。渐渐地,工友的取笑少了,嘲讽没了,由原来的“看不惯”,逐渐转变为发自内心的敬佩,并把他作为学习的标杆。滕培龙也从一名普通职工逐渐成长为生产骨干、班长、工区区长。
当上一区区长后,滕培龙比平日更加辛苦更加忙碌。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滕培龙从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入手,狠抓现场安全管理。他坚持“五不走”原则,有违章不制止不走;有险情不消除不走;有疑点查不清不走;整改措施不落实不走;安全生产条件创造不好不走。对待“三违”人员,他施重拳,严管理,不姑息,不手软。2012年3月,与滕培龙私交很深的一位老乡,在迁移更换后的电机时,没撤出绳道就匆忙吹哨子喊走勾,被他当场抓了违章作业,扣除了当班工分。开始这个老乡很不理解,说他不讲情面。下班回到宿舍后,滕培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解除了他心里的“疙瘩”,现在他的这位老乡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群监员。
“滕区长每个月下井都在27天以上,工作起来就像玩命!一点都不顾及自己的身体。”综采一区职工孙建成告诉记者。2013年4月17日,滕培龙在102工作面安全巡查时,发现运输巷老塘的涌水量逐渐增大,根据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判断工作面有出水征兆,果断停止生产,并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有序撤出现场工作人员。半小时后,涌水量突然增大3倍,但在开启第二路排水系统时却出现水泵不上水问题,滕培龙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脱掉工作服跳入冰冷的水仓中,对设备进行紧急抢修,有效排除了设备故障,化解了淹面险情,而此时的滕培龙已经被冻得浑身发抖。
“滕培龙不但是一区区长,还是我们矿的创新‘达人’”。综采一区党支部书记崔绍文说,近几年,他发明了“采煤工作面运输系统改造法”、“孤岛采煤工艺”等多项技改新项目,特别是“软底与强硬顶板沿空留巷支护技术”,成功实现了条件较复杂煤层的沿空留巷。这项技术的运用大大减少了掘进工程量,降低了万吨掘进率,打破了传统工作面布置时留设煤柱的做法,大大缩短了工作面接续时间,充分回收了隔离煤柱资源,实现了绿色开采,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此项技术去年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创设了“永滕”创新工作室,针对重点科技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大力培养“尖子”型技术人才。目前,该工作室已完成各类创新成果120余项,创造价值150多万元。
自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后,滕培龙的事迹被人们所熟知,面对各类赞誉,滕培龙总是心静如水,他说:“劳模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拿来炫耀的资本,即使再多的‘金甲’披身,我始终不会有丝毫改变,我天生就是块干采煤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