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峰
“出门爬坡上坎,吃水两肩累软。”这是过去说起山亭区水泉镇棠棣峪村的顺口溜。前几年,村子修了硬化路,今年靠着“两通一改”,又通了自来水。近日,笔者来到棠棣峪村时,村民连凯正拧开自来水洗菜做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去年8月份开始,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山亭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两通一改”工程,用3年时间让所有自然村通公路、通自来水、完成电网改造,彻底解决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三难”。
修通致富路
日子有奔头
山亭区有大小5000多座山头,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近年来,山亭人架桥修路,交通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部分路段超使用年限,建设标准低,损毁严重,全区需要新建公路、旧路修复等260公里。
在山亭区交通运输局会议室挂着一面锦旗,落款是水泉镇下湾村全体村民。下湾村由上湾、东河、庙子南、下湾4个自然村组成,比较分散,是个无粮村,人均果树1亩多,主要种植桃和樱桃。通往镇甘石桥水果批发市场的道路,有一段7.6公里长,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村民在去卖水果的路上,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车轮子颠掉、车翻人受伤的事故。
去年10月11日,山亭区交通运输局组织施工队伍开始修路。全村人争着出义务工,400多人帮忙挖砂石、铺路基,一连干了十几天。只用了一个半月,7公里多长的公路就修好了。
村民陈传殿自信满满地说:“俺们下湾的果子上网了,全国有名。这路修好了,今年人家外地客商会直接开车来村子收购,俺老两口也不用起早贪黑跑镇里去卖了。”
为确保工程质量,区里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理。在完工后,还组织人员进行实地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将由责任单位返工重建,直至达标合格。截至目前,全区已经修通78条、122公里公路。
通上自来水
暖了群众心
群山环抱的山亭区,由于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善、水源不足等原因,目前尚有291个自然村存在不同程度饮水问题,“两通一改”工程再次点燃山区群众的希望之火。
山城街道西鲁村村民徐金爱吃过早饭,就将孙子、孙女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通自来水后,我第一次做主,买了台洗衣机。”洗衣机的转动声中,徐金爱指着平房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说:“儿媳妇陪送的,当了5年摆设,现在终于派上用场了。”
上世纪90年代初,靠上级扶持,西鲁村一度吃上了自来水。但由于管道设施标准低,管理也跟不上,很快瘫痪了。村支部书记高振军说:去年10月1日,区里投入100多万元,帮村里深挖了机井,铺设了管道,安装了高压变频水泵。12月底,工程竣工,533户2230名村民重新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为了建设精品工程,该区克服山区复杂环境,严格施工标准,对工程所需管材、提水设备等,公开招标统一采购,对施工质量全程跟踪监督。截止目前,全区“两通一改”工程让85个村居群众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电网升级改造
点亮千家万户
山亭境内山连山,崮挨崮,群众居住分散,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农村用电量剧增。由于线路的供电半径过长,导致部分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电压过低现象,给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该区积极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保证农村群众高标准用电。
笔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徐庄镇武王庄村。该村三面环山,共有267户村民,多年来一直共用一个100千伏安变压器,电网不断出现“卡脖子、低电压”的情况,村民家里的电视、空调基本都成了“聋子的耳朵”。去年8月,枣庄供电公司山亭客户服务中心按照密布点、短半径、绝缘化的要求,克服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对该村实施了电网改造,新安了一台160千伏安的变压器,并换上了防雷绝缘线,彻底改变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电压不稳、电压低的现象得到了根本解决。
自去年以来,山亭区先后投资1.7亿元,完成415个村农村低压电网的全面优化和改造提升,着实温暖了群众的心,点亮了千家万户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