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峰
在太湖西线,无论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哪个角度来讲,江苏省宜兴市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城”。作为中国乡镇工业发祥地之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宜兴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已跃升至全国第5位,连续多年入选《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单,并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宜兴市是如何取得这些骄人成绩的?有哪些成功做法?带着这些问题,在暮春时节,记者随全国百家城市党报采访团到宜兴采风,处处感觉到,宜兴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宜兴特色之路。
独具地方特色的
紫砂陶瓷产业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以盛产紫砂而得名的 “中国陶都”是宜兴最为亮丽的城市名片。而陶瓷产业也一直是宜兴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其特色产业。
在紫砂产区丁蜀镇,街道两边几乎全是紫砂店,一家挨着一家。在这个城市里转上一圈,你会发现,在这个慢悠悠的城市里,在当地人的生活里,处处离不开紫砂元素。而作为游客,不带个价廉物美的紫砂壶回去,好像就白来了一趟。
在丁蜀镇,至少有三个地方要去。第一个是陶瓷博物馆,在馆里看看宜兴历代名陶、名壶,开开眼界;接着去一下紫砂工艺厂,眼下的紫砂厂早已改制,不过厂里有很多大师的工作室,进入紫砂厂大门,随便找个人问一下就能找到名师工作室,其中汪寅仙、顾绍培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都在这里做壶;最后还要去看一下中国陶瓷城,如今的做壶人都感谢陶瓷城的新建,如果不是陶瓷城开了那么多紫砂店铺,将一个个紫砂工艺师集聚起来,紫砂不会有如今兴旺的局面。
做一把紫砂壶很费功夫,一百多道工序,一道也不能马虎。宜兴人将做壶的那股子韧劲用到别的地方依然很成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宜兴从以制陶为主,开始发展环保、线缆等工业产业。如今在陶瓷产业之外,宜兴还是中国的环保之乡、有名的线缆城,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独树一帜。
引领风骚的宜兴环科园
环保装备产业也是宜兴的另一特色产业。作为中国环保产业的发祥地,宜兴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保设备制造企业最密集区域--高塍镇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授予“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称号。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字号”环保产业园,宜兴环科园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形成“一园三区”的大格局,企业规模超过17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水处理占到70%,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无可争议地跻身全国环保企业最密集、配套最齐全的重地之一。
“环保,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宜兴环科园管委会管理者有着自己的答案。环境有病了,需要医治,这就产生了环保。从本质上说,环保产业有做“医疗器材”的,有做“药品”的,也有“医生”,而如今的环科园,就是要做“环境医院”,从单一产业链走向全产业链,以环保为主题全面打造以人才为中心的高端服务业。
作为朝阳产业,随着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环保产业专业化、第三方环境服务模式的发展迎来新一轮机遇。巨大的市场前景下,组建“环境医院”在宜兴环科园成为共识。去年上半年通过成立环保产业集团“国字号”平台,从当地首批筛选20家骨干企业及相关重点科研机构进行以人才与技术为核心的结构优化、资源整合,“环境医院”轮廓初现。
宜兴环科园管委会管理者告诉记者,下一步,宜兴环科园通过一批示范项目将进一步放大“环境医院”模式,推动环保产业从“大制造”向“大服务”转型。
生态建设在潜移默化
中融入城市风尚
宜兴人素来珍惜生态、热爱文化,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考量中也曾一度迷失,付出代价。新世纪以来,宜兴很快觉醒。2007年太湖水质危机爆发后,宜兴累计关停化工企业575家、琉璃瓦企业404家、铸造企业65家,拆除冲天炉90台,所有“三高两低”企业和高危企业全部退出宜兴,从源头上杜绝了生产发展带来的绝大部分污染行为。
2010年7月,宜兴第一次提出要坚持以生态宜居为核心价值,把生态环境作为宜兴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市民诗意栖居的重要内涵,以此推动宜兴发展从拼资源、拼区位、拼政策向依靠生态、科技和人才转变。据“2013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宜兴位列中国“十城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排行榜”第一名。
建章立制既是宜兴生态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巩固和深化生态文明成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宜兴建立了干部选拔环保一票否决制、绿色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和地区分类考核制度,探索试点市内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在乡镇综合考评中把环保的分值从4分提高到25分,成为最重要的权重指标之一;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保证金制度,创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模式,并专门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奖励意见》,对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水环境综合治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等工作进行奖励;创新环境监察工作制度,在江苏省县级市中率先设立环境监察局,建立高位执法机制,形成环保牵头,供电、供水、供气等多方配合的跟进执法机制,打造了环保执法的“宜兴模式”。
如今,宜居的生态已成为宜兴人最引以为豪的品牌和财富。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化旅游业定位为引领宜兴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成功打造了“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和“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中国宜兴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中国宜兴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等节会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宜兴对外形象,扩大了城市美誉度。
开放与包容是宜兴人骨子里的气质,也是这种气质推着宜兴乘风破浪,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