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元旦小长假里,无锡市“85后”青年小李遭遇了一个关于份子钱的奇葩经历:4年前同学结婚,自己因手头紧,送去一个欠条红包。今年自己结婚,意外收到同学送回的欠条。
亲朋好友结婚,礼金是个绕不开的槛。然而,一边是随礼者叫苦不迭,一边却是收礼者“应收尽收”。据媒体报道,为了保证“人不到礼要到”,一名结婚者居然给不能到场的同学发去电子请柬及收礼的银行账号,令人哭笑不得。同学结婚“互送欠条红包”,更是畸形人情消费现象的真实写照。“互送欠条红包”,不仅让婚俗和礼仪变了味道,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失范的“人情契约”。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是催生“互送欠条红包”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许多人之所以沦为人情消费的“礼奴”,就是因为那些淳朴、雅趣的民俗和礼仪,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礼轻情义重”现在却变成了“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风气一日不改,“礼奴”一日不得解脱。
虽然办婚宴、送贺礼自古有之,但是讲究的是个“情”字,主要是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形式更重于内容。这样的送礼,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重质而不重量,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位上来。别让礼尚往来变了味道,让沉重的“人情债”挤压出更多“礼奴”。只有保持文明节俭的优良传统,婚俗和礼仪才能得到有效传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远离物质和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