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热读追忆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

见证:依然矗立
——我市境内浸染抗日血与火的老建筑
▲ 清真古寺。
日军炮楼。▶

■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文/图

目前在我市,还保留着日寇侵占枣庄时建造或使用过的部分建筑。经历了70余年的风雨后,这些有故事的老建筑有的仍在使用,有的亟待修缮。它们是日寇侵略枣庄的见证,它们理应受到应有的保护。

清真寺

台儿庄大战从1938年3月23日开始,到4月8日结束,前后历时17天。中国军队用大刀和手榴弹打退了日军的多次疯狂进攻,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当年在台儿庄城内,“无土不沃血,无砖不饮弹”。现如今,这里有53处保存完整的战争遗址,也是世界上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拉锯战最为激烈的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台儿庄古城东北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台儿庄回民的宗教活动场所。台儿庄区政协原秘书长孔庆龙介绍,大战爆发时,清真寺为第二集团军31师186团加强连驻守。由于这里建筑物高大坚固,离中正门最近,又是向城内纵深挺进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里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是战斗最惨烈的地点之一。日军攻进城内,与清真寺守军发生激战,攻破清真寺后设为指挥所兼临时包扎所,寺东则为日军焚尸坑。后来我军奉命夺回清真寺,双方的拉锯战打了七天七夜,终将寺内日军全部歼灭。至今寺内的墙上弹痕遍布,可见当时战斗的激烈。

寺内一棵已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柏躯干上,弹孔遍布,弹头、弹片依稀可见,前来参观的游客均唏嘘不已。孔庆龙介绍说,战后的清真寺残墙断壁,满目疮痍,寺内尸体遍布,血水横流。寺中原有4棵古柏,有两棵化为灰烬,幸存的两棵中,西边这棵因烧损过半,干枯龟裂,已于近年枯死。西小讲堂在大战时是指挥所办公室,南外墙上弹痕累累,弹痕特别密集的近一平方米的砖墙,已于1988年被国家博物馆搬走陈列,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老洋行

“血染洋行”是小说《铁道游击队》中的一出重头戏,可谓家喻户晓,至今还在广为流传。“老洋行”位于市中区车站街五号,房子为1937年以前所建,曾是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的办公场所。1939年初,日寇占领枣庄后,在此处开设了“国际洋行”,又称“正泰洋行”、“枣庄国际公司”,它以经营五金布匹等日用百货为幌子,实际是一处情报点,秘密从事间谍活动的大本营。

1939年8月,为了除掉“洋行”,扩大抗日影响,洪振海、王志胜与宋世九3人各带短枪一支,趁夜摸进“洋行”,将大掌柜、二掌柜击毙,三掌柜击伤,缴获长短枪各一支。1940年1月,铁道游击队成立,为了给侵枣日军沉重打击,同年8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洪振海、王志胜带领32名队员二袭“洋行”,共击毙日军13名,翻译一名,缴获长短枪6支,物资一宗。铁道游击队夜袭“国际洋行”后声威大振,极大地鼓舞了鲁南人民的抗日热情。

“国际洋行”旧址大门向北,内为四合院,南北各9间主房,东西配房12间,南北长38米,东西宽31米。东西厢房为解放后所建,南北住房为原来的老房子,外部结构基本未变,南部房子由石块垒砌而成,北部房子材料主要以青砖为主,屋顶均覆青瓦,大门为典型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风格。现在的“洋行”四合院内盖起了数间小屋,并被分为东西多个小院。解放后此处曾作为市药材公司的仓库,后市百货站在此办公发货,再后来则成了市百货站的职工宿舍。目前“国际洋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今年还对老旧房屋进行了修缮。

火车站与 日军炮楼

枣庄老火车站即现在的枣庄东站,里面建有两幢洋房,东边的一幢为中兴公司于上世纪30年代所建,下有地下室,用于票房及办公;西边的洋房大概为民国初期建造。房子是青石结构,拱形门窗,保存完好,目前仍被车站作办公室使用。

日寇占领枣庄后,除了重兵把守中兴公司外,还要守护火车站。日寇将掠夺的煤炭等资源,通过台枣铁路运到连云港装船送往日本。火车站内西南处的老仓库与西边的票房是同一时期的建筑,仓库高约8米,占地约500平方米,铁道游击队员曾在此设过伏击。

在火车站南、老洋行西面,有一座立有保护碑的“日军炮楼”,高约8米,占地约30平方米,为青砖结构建筑。据附近的老人讲,这座炮楼原来是姓陶的人家为看家护院而建的,后来被日军占据,成了保卫火车站的瞭望哨。当年车站街上有六七个这样的炮楼,1945年冬,汉奸王继美的部下张家振,带兵驻守“泰丰”面粉厂,因害怕炮楼被新四军占领对他们不利,就派人放火烧炮楼,到后来仅存这一座。

枣兴堂

在枣矿集团安全培训中心院内,有一座两层建筑“枣兴堂”,青石台阶以及4个半圆形青石拱门,让人可以明显感觉到它与中国建筑的不同。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枣兴堂”大门的建筑构造,和长春“伪皇宫”里的部分建筑非常相似,猜测是日本人设计建造的。

从枣矿集团退休的毛文奎老人告诉记者,“枣兴堂”是日寇侵占枣庄后,于1941年建造的戏院,主要用于演戏、放无声电影等,他小时候进去看过京剧,里面的构造跟现在的电影院差不多。“枣兴堂”先是供日本人娱乐,中国人不能进,后来放开了,矿工们没事时也可以进去看戏,这应该是枣庄的第一座电影院。解放后被改成了办公室,后又改成了档案室,近几年由于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老人说,“枣兴堂”是日军侵华的见证,理应得到必要的保护。

十里泉泵房与水井

十里泉原名许池泉,因距原峄县城北10里,故名“十里泉”,为古峄县八景之一,名曰“许池绿波”。枣庄中兴公司于1935年开发十里泉水源,同时在泉的南岸建起了水泵房,安装设备,敷设供水管路,把十里泉的水送至西沙河水塔,向北部矿区供水。

十里泉村村民徐得志当年曾在十里泉为日本人修建过水井,他说,鬼子也知道十里泉的水旺、水质好,专门在泉眼上修建了两眼水井,用于解决驻枣庄鬼子的吃水用水问题。他们怕中国人搞破坏,除了将水井建成封闭式的外,还在附近修了碉堡,派重兵把守。两眼水井至今还留在泉中,这也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一个见证。

电光楼

电光楼位于现在的八大家小区内,为日寇侵早后建造的一座十几米高的炮楼。当年日军在楼上驻守一个排的兵力,在楼的顶端安装了大探照灯,夜间灯光扫过,周围几公里内彻如白昼,因此被人们称为“电光楼”。

日军投降以后,汉奸王继美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挺进军三十二纵队少将司令”,盘踞在中兴公司负隅顽抗。“电光楼”被王继美作为一个重要工事,挑选了一个机抢排驻扎,上中下三层都配有轻重机枪。1946年6月,新四军七师、鲁南八师向王继美部发起全线进攻。战斗一打响,我军七师一部从东南围墙炸开突入,一个连在炮火掩护下直逼“电光楼”,当一排战士快冲到楼下时,“电光楼”里几挺机抢同时发射,冲在前边的战士一个个中弹到下。连长果断命令一排就地卧倒,二排组织火力掩护,他率三排从左侧冲了上去,很快便占领了“电光楼”底层。与此同时,一排在二排火力掩护下,匍匐到楼下,用人搭肩梯接近中层枪洞口往楼里扔手榴弹,楼里顿时一片火光。连长立即带领三排战士从“电光楼”外沿楼梯冲上去,5分钟后全歼守军,“电光楼”被我军占领。此时,王继美正带领残部从北门向西突围,我军恰好利用“电光楼”这个制高点狠狠打击向北门突围的敌人。一夜激战,歼王继美部3000余人,其中击毙王继美以下170余人,并俘虏国民党十九集团军副参谋长王刚以下1413人,枣庄遂宣告解放。

战争的硝烟已散尽,现在“电光楼”附近被开辟成了一处小广场。而弹痕累累的“电光楼”每天都在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邹坞爬桥

爬桥位于薛城区邹坞镇西北村内,也称蟠龙桥,是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板桥。台儿庄大战期间,日寇曾在此制造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驻守在台儿庄的中国军队给予日寇致命打击,邹坞地区抗日民众同样是群力奋起,扰袭日寇。孰料日寇困兽犹斗,穷凶极恶,竟于1938年3月30日晚,纠集300余人,闯入邹坞西村。日寇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霎时村内一片火海,未及逃难的村民惨遭杀害。上至八十老妪,下至六龄儿童,无一幸免。五位农民躲进枯井内,被日军开枪射死。更为残忍的是,日军竟把村民赶上爬桥,连同拦截的行人一并当场刺死。惨案中共有83人被害,一时尸积如山,河水断流,血染爬桥。后人在河边建了一座纪念亭,而这座古老的石板桥,同样也见证了日寇的惨无人道。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