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热读追忆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

他在善堌燃起抗日烽火
——记组织农民抗日的共产党员王右池
▲ 王右池当年在善堌住过的老房子还保存完好
◀ 王右池晚年照

■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文/图

王右池同志是我市早期的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善堌搭建农民协会骨架,办农民抗日训练班、建立抗日义勇队,善堌被后人誉为“滕县的延安”。近日,本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采访组一行,联系上了王右池的侄子王金鸥,听他讲述了伯父王右池在抗战中的故事。

□ 组织农民抗日协会

王金鸥说,他们老家在山亭区山城街道沃里村,王右池是他的二伯父,早年就离开家乡参加了革命,在抗战爆发之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王右池回到家乡,同地下党员多次召开密秘会议,全面分析形势,商讨对策。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整个秋天,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在家乡组织农民抗日协会上。

王右池首先从王氏家族成员入手,分别在沃里、善堌搭建协会骨架,然后由骨干分头动员农民入会。经过数月的努力,沃里村成立了近30多人的农民协会,会长为王永田;善堌成立了50多人的农民协会,会长为许培泉。协会成立后,王右池将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献和自己编撰的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抗日救亡内容的材料在沃里家中油印成小册子和各种传单,作为培训教材发给协会成员,并向群众广为散发。他亲自授课,向会员和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每家每户踊跃捐款捐枪。1937年l0月27日,在王右池的策划和推动下,以沃里、善堌两村农民抗日协会为主,联合附近村农协会,召开了2000多名群众参加的“滕县农民抗日协会成立大会”,推选李子成为会长。经过王右池的努力,以沃里、善堌为中心的地域,成为全县乃至鲁南地区群众动员最充分、我党抗日主张贯彻最广泛、抗战力量最活跃的地区。这为以后创建抗日武装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和组织基础。

□ 办农民抗日训练班

1937年,王右池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五所楼懋臻小学支部书记张学周,通过曾在羊庄小学教书的泰安藉党员燕遇明,找到泰安地下党员夏辅仁、张北华,顺利与山东分局接上关系。同年12月9日,省委派巡视员王见新(化名孙俊才)来滕县。王见新在五所楼听取了滕县党支部张学周、李淑铭、王右池工作情况的汇报,随后,传达了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山东分局关于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精神。后来,王见新再次返回滕县,他直接到沃里找到王右池,并在此住下。为了壮大革命力量,王右池将临近大赵庄的李乐平介绍给王见新。李乐平自上海出狱返回家乡后,一度与组织失去关系。王右池主动与之联系,并把李乐平纳入到滕县党员自发的活动中。此后,他们共同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成为这一时期滕县党组织东部的骨干。

王见新住在沃里村后,和王右池、李乐平以及农协会负责人,一起搞社会调查,组织农协会成员办班上课,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方针,组织大家利用逢集日上街散发传单、演讲,走访骨干农户家庭,为建立武装做准备。1937年末筹备创办抗日训练班,王见新负责对外联络,李乐平负责内部事务和班务主持,王右池则负担起当时最困难的选址、各项物资的筹备和募捐、动员学员及联络等各项工作。训练班的地址最初想选在沃里村,因没有合适的房子,最终选定善堌村王玉殿的一处半闲置的院落。此处共有十间房屋,北屋四间,东、西屋各三间。训练班所需被褥、粮食全部靠征集、募捐所得。为此,王右池首先动员沃里、善堌、洪山口、黄沟等全体王氏宗亲参与,为建立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做了准备。

为了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王右池与王见新商量,在善堌村开办了全县第一所抗日小学。善堌后来被誉为“滕县的延安”,“训练班”被誉为“滕县的抗大”,善堌也由此成为中共滕县地方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奋起抗日的摇篮。

□ 勇奔前线支援川军

农民抗日训练班第三期结业之时,日军已逼近滕县北部的两下店。l938年2月,为使滕县抗日活动得到更广泛支持,王见新受组织委托去徐州,想借鲁南人民代表之名争取第五战区李宗仁的支持。其间,王见新与苏鲁豫皖特委接上关系,并从平津同学会把曾在八路军随营学校培训过的两位军事干部于化琪、于公(原名袁永辉,两人均是中共党员)带回滕县。他们的到来,强化了训练班的师资力量,于化琪任政治教员,于公任军事教员。

1938年3月初,滕县保卫战前奏界河阻击战打响。为支援前线,使训练班学员经受战火的煅练和考验,经研究,由王右池组织训练班部分骨干和农民协会大部分成员奔赴前线,支援川军作战。经过紧张筹备,由数百人组成的担架队、小推车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往返界河与县城之间,协助部队运送弹药和给养,抢运和救护伤亡人员。其间,他们多次遭遇敌机空袭,担架队10余人负伤、2人牺牲。正是由于支前队员们舍生忘死的协助,千余名阵亡将士遗体被运回安葬,2000多名伤员被运往临城后方医院治疗。

农民抗日训练班办到第五期时,滕县城失守。外县学员大部分返回本地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滕县藉学员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反侵略斗争中。尽管善堌农民抗日训练班只办了五期,但为日后鲁南地区培养了数百名抗日骨干力量,如杨广立、杨斯德、司中锋等,为开展敌后游击战和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建滕县抗日义勇队

王金鸥说,1938年3月底至4月初,中共滕县特支在农民抗日训练班的基础上组建起一支约50人的武装。根据王右池的提议,最初这支武装叫“农民抗日救国军”,王见新任政治指导员。队伍发展非常快,不到一个月即达到70多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阶层爱国志士,壮大抗日力量,把“农民抗日救国军”改名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于公任队长,渠玉柏任指导员。

义勇队建立之初,经费、武器、粮食和被服等物资筹集十分困难。负责募捐和统战工作的王右池千方百计保障义勇队生存和发展之需。他不仅动员全家族带头捐款捐粮,还充分利用世交和宗亲的人脉广泛联系,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争取和团结一批地方士绅。桑村李佑肃便是一例,李佑肃与王家世交,他思想开明,同情革命,支持抗日,一直与滕县党组织保持友好关系。在善堌训练班和义勇队初创期,他捐献了2500斤高粱以解燃眉之急。羊庄南塘村刘儒嵩也捐粮1000斤。此外,王右池还组织义勇队员分成若干小组,背枪推车,走村串户募捐。每到一地,先唱抗日救亡歌曲,再进行抗日演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普通群众踊跃捐献,开明的地主和富户也主动送钱送粮。

抗日义勇队成立后,特支商定必须选择时机真枪实弹地与日本侵略者打一仗,充分体现我党领导的武装抗日的决心,鼓舞全县人民的抗日斗志。经过多次周密侦察,义勇军选择在官桥南边二里余的岗头山伏击日军。1938年4月的一天,渠玉柏和王右池带队,义勇队早早整装从驻地羊庄出发,拂晓时进入设伏地点,在公路上埋设炸药,然后隐蔽待敌。上午8点多钟,日军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炸药瞬间爆炸,敌人乱作一团,队员们立即开火,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待后续日军集合兵力赶到时,义勇队已经安全撤出战斗。队伍在官桥东边某村稍作休整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款待,送来熟鸡蛋、煎饼等食品。岗头山一仗打响了滕县人民抗日武装对日作战的第一枪。消息迅速传遍全县,抗日义勇队的名声大震。许多爱国青年慕名投奔,一些开明士绅也积极为义勇队捐枪捐物,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很快发展到120多人。

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在与敌顽斗争中日益壮大,各类群众团体应运而生,抗日小学的开办,使周围许多有志之士慕名而来,善堌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一些地主、士绅也主动和义勇队联系,请王右池及义勇队其他领导前去商谈抗日卫国大计。山亭、东江、庄里、南塘、艾湖村等地方士绅开会请王右池到会讲话。党组织利用这种机会,反复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许多开明人土建立了“统战”关系。至此,一个以善堌为中心的滕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