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特约记者 沙朝佩 文/图
一个曾经率领男兵战斗连队的女指导员,一个手握两颗手榴弹勇敢冲向敌阵的女战士,一个在国共合作复杂的统战工作中面对国民党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而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女革命者,一个新婚之夜未进洞房先赴战场的八路军新娘,一个深入敌后开展秘密工作的女地下党员,一个大胆泼辣而又成绩卓著的女领导干部,她——张恺。
张恺是辽宁营口人,1918年8月出生,2015年1月病故。建国后曾任山东省妇联副主席、民政厅副厅长、省妇联主席、济宁市委第一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吉林省纪委副书记等职。
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地健在的老八路和知情老人、张恺的子女,详细了解和记录了张恺同志的英雄事迹。
“七七”事变后开始宣传抗日
1937年6月,在外读书的张恺放暑假回到枣庄家中。7月8日一大早,街上报贩叫卖报纸:“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身为学生的张恺得知战争爆发,强忍住泪水,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站在路边,向过往行人大声宣讲时局的突变,希望所有的中国人起来抗争,绝不做亡国奴……
还在读书时,张恺参加过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和西安事变后的爱国学生运动,懂得一些抗日救国的道理,也有组织学生运动的经验。很快,当地一些爱国学生和张恺团结在一起,每天上街宣传局势的变化,宣讲抗日救国。中共枣庄地下党组织很快注意到了张恺,他们派人主动接近,给她看一些进步书籍,很快,张恺加入了共产党。
1937年底,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原川军)经长途跋涉,到达滕县枣庄一带抵御日军南下。川军出发时还是盛夏,此时已是隆冬,不少战士还穿着单衣。川军中的中共党员、战时服务团团长李浩然同志找到枣庄地下党组织请求帮助。在与当地民众团体一起为川军筹集棉衣、粮草的同时,枣庄党组织还派张恺带领部分当地爱国学生参加了服务团的宣传队工作。
他们换上川军制服,每日奔走于各部队之间,宣传抗日,激发士气,受到了官兵的欢迎。
国难当头孤身离家为革命
加入共产党后,张恺的行为引起了家人的注意。一天早上,张恺被父亲拦住了。父亲对她说,“你八成是加入了共产党吧?”张恺不吭声,她心里想这是党的秘密不能对任何人讲。“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如果你是男孩,你要抗日,我绝不拦你,可你是女孩子呀……国军几百万人都打不赢日本人,你一个女娃子瞎嚷嚷抗日,还不是白送死?”父亲的话语重心长。张恺坚定地说:“如果全中国人民都起来抗日,就一定能打败日本人!”父亲便拿了菜刀和绳索,面对女儿老泪纵横地说:“你要走就先把我杀了吧,我两眼一闭,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张恺说:“爹,我不杀你,我要杀日本人!国难当头,忠孝难全,自己也只好不做孝女了……”
1938年3月17日,枣庄、滕县城沦陷的前一天,张恺只穿着一身衣服离开了家,开始了她漫长的武装抗日的岁月。离家那天,她自作主张改名为张恺(原名王世荣),张是她母亲的姓,恺是她自取的,取其凯旋胜利之意,而且读音响亮。改名换姓也是为了对家人有所保护。
不久,有叛徒潜回枣庄,向日本人告密。张恺的父亲被日本宪兵队抓了去,他一口咬定女儿早已病死他乡。告密的人原先不认识张恺,到部队后只知道张恺的家在枣庄,并不知原来的姓名。日本人见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才放回了张恺的父亲。
男兵连里唯一的女指导员
1938年4月,八路军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成立。由枣庄出来的人组成了三营,由于工人居多,又被称为“工人大队”。
当时,男青年学生中的党员多被安排担任连队指导员,组织上拟安排张恺担任总部宣传干事。听说连队指导员的人选不够,张恺主动要求下连队担任指导员,成为三营四连、也是义勇总队作战连队唯一的女指导员。
连里只有张恺一个女同志。她剪短了头发,换上男式军装。每到一地,张恺就调查社情,对敌对分子布设监控,白天除了给战士们上政治课、做思想工作外,还同他们一起训练,晚上坚持巡逻、查哨。
不久,部队奉命袭击日军由滕县城开往枣庄的一支运输车队。缴获了敌人的三辆军车,里面有一些枪支弹药。经组织同意,张恺分得了一支手枪,这是她战争年代的第一支枪。
工作出色授衔为国军中尉
1938年秋,张恺受中共山东分局派遣,以爱国青年学生的身份,到国民党山东保安二旅任中尉政治教官。
1939年秋至1941年初,张恺又先后担任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党校、鲁南区党委党校组织科长。张恺一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尽量多参加学习讨论,思想水平、工作能力有了长足进步。1940年3月的一天,党校驻在莒县的孟家西楼村。夜半时分,张恺突然被枪声惊醒,走到院子里又没动静了,刚进屋打算继续休息,一颗手榴弹在院子里爆炸了,房顶的土震得哗哗直往下落。张恺赶紧跑到队部,这时队伍已经集合,开始往村外撤。那晚,党校和军区教导队住一个村。这次鬼子从村东头进村,先与教导队接火,党校才有集合撤退的时间。张恺是组织科长,行动时走在队伍的最后边,带领一部分人担负收容、警戒的职责。队伍撤出三四里路,到了孟家中楼区党委机关的驻地。区党委立即组织军区特务团阻击敌人。
未入洞房先与丈夫赴战场
1941年秋,组织上批准时任鲁南区党委妇委书记的张恺和在沭海地区工作的穆林完婚。张恺一天赶了近百里山路,天擦黑时到了江苏省东海县穆林的驻地。进了村,发现军分区的部队以及当地县区武装和民兵已经集合完毕整装待发。一问,原来当晚有行动,要去袭击陇海铁路,破坏敌人的铁路交通。
张恺行李都没放下,就和穆林一道奔赴战场。任务完成的差不多时,敌人发现了,机关枪小钢炮一阵紧似一阵地打过来,“咚咚、啪啪”地响个不停。战友们风趣地对张恺说:“看,你们的婚礼多热闹啊,又是鞭炮,又是礼花。”在一个月的婚假期间,张恺两次参加破袭陇海铁路的战斗,共破坏铁路线50余华里,炸毁敌军车一列,烧掉铁路桥3座,砍倒电线杆数百根,造成敌铁路交通中断18天。
1943年春,张恺奉命下派到敌占区做地下党的秘密工作,任微山湖畔的沛滕峄县县委委员兼夏镇特别支部书记。
那天晚上天全黑下来以后,换上便衣的张恺随交通员离开了根据地最边沿的村庄,没走多远,跨过敌人的封锁沟,就进入敌占区了。天亮时到了临城(今薛城),鬼子的哨卡正在严密盘查过往的行人。交通员说,“今天鬼子的盘查格外严,肯定是有什么情况。”那时,张恺虽然化妆穿了便衣,但发髻是假的,挎着的包袱里装着手枪,长筒袜里套着钢笔,所以敌人若认真检查,张恺是很难蒙混过去的。张恺和交通员在远处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敌人的检查是有重点的,对妇女孩子的检查并不是特别严格。于是,张恺和交通员商量了相互接应的办法,便一前一后地走过去。走到跟前,鬼子只是打量了一下,没看出什么可疑的地方,就放过去了。下午,张恺以走亲戚的名义住进了夏镇靠近微山湖边的王吉德同志家。这是一个革命的家庭,成年男人都外出参加了抗日部队,只有妇女孩子在家。
期盼老百姓过上温饱日子
1945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之前的一段时间,日军在战场上就明显表现出疲态。当时鲁南地区党组织认为:日本投降、日军撤出后,国民党肯定要来摘桃子、抢地盘。根据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如果国民党来了,即使共产党占领了日军撤出后腾出的地盘,到时也不得不让出来;但国民党从大后方跑过来,总得几个月的时间,最快也要一个多月;而当地的党组织过去一直在农村地区战斗和工作,对城镇的社情缺乏细致透彻的了解,为了今后的长远工作,应抓住日军撤出国民党赶过来之前的短暂时间,对当地的重点城镇社情做一次尽可能详尽的调查。
在日本宣告投降后,日军刚走,张恺就带领工作组进驻峄城县城开展调查。这次国民党抢占地盘的动作很快,给共产党只留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赶过来了,而此时张恺带领的工作组也已基本完成了调查工作。后来上级党报转发了张恺撰写的调查报告,作为指导后来一个时期的城镇工作的基础。
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时,张恺的次子穆志全曾问过她:“当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是不是特别高兴,特别激动?”张恺回答说:“哪里顾得上啊,因为还有许多急迫的工作要做,因为老百姓还没过上温饱无虞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