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声音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9月7日 星期

学生守则与时俱进 待来日以德润身成人


􀴁石平(本报)

《枣庄晚报》日前报道,教育部网站8月27日发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除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等保留内容外,新增自觉礼让排队、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内容。

对于不少70后、80后来说,童年时的“小学生守则”都是异常熟悉的一段记忆。这个守则常常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起,被张贴在教学楼的墙壁上,或教室的黑板旁……自1981年以来,它一直被延续使用了23年,直到2004年才进行了修订,并与修订后的《中学生守则》一起编写成了《中小学生守则》。此次,除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等保留内容外,2015新版《中学生守则》又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比如自觉礼让排队、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

新版《守则》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立德树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重大部署落细落小落实,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体现了文明的养成也要与时俱进。言之有度,行之有规是为人处世必须的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必须从小进行养成教育,新版《守则》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修订的。

回头看一看前两版“守则”,在字里行间,不少人能找到童年的影子。文明是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文明是在内心不断生成、积累而又外显于形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健康成长,影响青少年将来的发展。

播下一个动作,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工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工夫。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容纳新的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鲁迅先生也曾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因此,青少年要努力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新《守则》与时俱进播种文明规范和种子,就是待来日让中小学生以德润身长大成人。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