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绣非遗传承人许培玲制作的虎头枕、虎头鞋等在鲁南地区享有盛名,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学习。
许培玲的刺绣工作室里,墙上挂的,橱柜里摆的,地上放的都是她的布艺刺绣作品,虎头鞋、香包等作品琳琅满目,让人看了感觉非常了不起。
家住滕州市北关街接管巷的许培玲今年65岁,老家是山亭区水泉镇东柴胡村,十一岁就迷上了布艺刺绣,十四岁时就会干不少针线活,1985年在金穗商城拜东沙河镇史村的陈孔云为师。50多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布艺刺绣作品使她成为第三代鲁绣布艺剪纸传承人。
为了学好这门手艺,寒冬腊月里,许培玲白天上班,晚上干到2点多,脚都冻麻冻肿都不知道。刚开始学习桃木工艺的时候,刀子用的不熟练,经常把手刺破,许培玲还是带伤创作,至今左手食指还留有伤疤。
许培玲在村里是个热心人,那时候村里有户人家结婚找她做些结婚用品,她便帮忙剪纸绣花,在她旁边放了四挂火鞭她都没听见,等她绣完所有的东西还问旁边的人怎么还不放鞭炮,旁边的人说你没听见吗?都放完四挂了。不论是绣花还是剪纸许培玲都非常入迷,有时创作的时候都忘了吃饭。
2008年退休后,许培玲先后到过北京的故宫、颐和园,还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去这些地方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为了丰富创作内容,观看古老建筑的花纹和彩绘,她看完再把这些东西记在脑子里,边创作边研究,把一些新的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在创作十二生肖的时候,一个动物要反复制作几十遍甚至几百遍才满意。
邻居殷女士说,“徐培玲心灵手巧,人很热情。我们找她给孩子做结婚用品都是免费的,前几年我儿子结婚用的剪纸、刺绣都是她做的。”
为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许培玲在第四实验小学收了30余名学生。“做这些虽然不赚钱,但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有义务让布艺刺绣这个古老的技艺永不失传。”许培玲说。
(特约记者 侯志龙 实习记者 张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