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热读追忆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7月16日 星期

抗日英雄杨家顺

杨家顺的儿子杨其湘向记者讲述父亲的抗战故事
杨家顺烈士任临城县八区区长时的工作照

■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通讯员 张健 文/图

在薛城区沙沟镇,只要一提到杨家顺烈士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位抗日英雄。虽然杨家顺烈士牺牲已经近70年了,但家乡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他的抗日英雄事迹,至今还在当地传颂着……

少年郎成为通信员

近日,本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采访组一行,为了了解杨家顺烈士的抗日故事,专程来到了薛城区北二社区红盾小区,见到了杨家顺烈士的儿子杨其湘老人,听他回忆了父亲杨家顺烈士战斗的一生。

“我的老家就在薛城区沙沟镇驻地,至今父亲居住过的老房子还在。镇里多次对附近进行规划建设,但一直刻意保留着这间老房子,为的就是想给后人留点念想。”72岁的杨其湘老人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杨家顺,1920年1月出生于沙沟镇,自幼在曙光小学读书,接受了较多的进步思想教育。1936年10月,苏鲁边区特委为加强对沙沟、张阿、郗山一带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决定组建沙沟区委。杨家顺经进步人士、时任曙光小学校长的董一博(解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办主任)介绍,到新成立的区委当上了一名通信员(情报员),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时任十一区儿童团长,后任薛城区粮食局副局长的殷召沛老人曾经讲过杨家顺当通讯员时的一个故事。1936年冬,有一份从枣庄送来的信件转至沙沟镇,后来得知是为特委代表郭子化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作沿途护送安排,要求区委必须在24小时内,安全传到下一个情报站——微山湖西的盐店。身为通信员的杨家顺接受区委书记褚思佩的委派,带着表弟吕修祥夜间上路,前往送信。时至寒冬,微山湖水面已封冻,两人手拿木棍,一是为了在冰面行走探路,二是可以在陆地上防狗。天亮准备登陆时,发现岸上有敌人在巡逻,同时对方也看到了湖面上有人。杨家顺两人迅速躲进干枯的芦苇荡里,敌人连发多枪扫射,二人趴在冰面苇丛中一动不动,忍受寒冷和饥饿,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后来两人借助苇丛的掩护,转移到了另一个村庄,肩扛芦苇扮成渔民的模样,将信件送到目的地,圆满完成了任务。事后,沙沟区委在边区编发的《特委讯情》上受到了通报表扬。

担任抗日锄奸队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为形势需要,沙沟区委改称临沙区委。在临城、沙沟、张阿等沿湖地区组建了一个45人规模的抗日武装,名为“临沙抗日武装连”,杨家顺任锄奸队队长。当年10月,该连并入“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同月,杨家顺经褚耀斌、董尧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杨家顺和战友们潜伏在敌占区,采取昼伏夜出的游击战术,进行小型、分散、隐蔽地对敌斗争,令附近的鬼子心惊胆战。

谈起杨家顺打鬼子,时任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直属营一连连长,后任四川省江津地委常委的张冠伍,曾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英俊魁伟、智勇胆大的杨家顺到后学村执行任务,在微山湖边的南坝村被日伪军跟随,他机智地藏入一个草棚里,躲在石墙后。敌人用枪扫射,未见异常,两个鬼子上前察看,先后被他用刀捅死。这时又有两个鬼子靠近草棚,他随即扔出一颗手榴弹将其炸飞,事后他钻进芦苇荡安全离去。”

时任八区情报员,后任薛城区民政局局长的彭德志老人曾回忆说,沙沟关帝庙村是滕县到徐州的官道,南卫沙沟,北护临城,当时日伪军在此设了一个据点,没出一个月,就叫杨家顺带人把它拔掉了。击毙了日军的据点站站长,打死、打伤日伪军多人,缴获驳壳枪、战马等。这是入冬的第一仗,灭了日军的威风,煞了伪军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护送首长打头阵

杨其湘说,抗日战争期间,我党曾开辟了鲁南通往陕北的地下交通线,它是联络中央与华东、华北两大战略区的要道,是党联系各个抗日根据地的生命线。这条途经滕县八区、峄县四区,穿过微山湖,最终到达延安的红色之路,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这条线路上,仅抗战期间,就迎接护送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和115师等各级领导一百多次,共有一千余人安全过境。1942年8月,刘少奇化名胡服,在曾国华、王六生的陪同下,准备经滕峄边过微山湖回延安。途中在沙沟西界沟村刘敬贤家、微山蒋家集崔玉伦家,先后接见了鲁南铁道大队政委杜季伟、沛滕边县委书记张庆林、微湖大队大队长张新华,临沙工委委员兼武工队队长杨家顺等人,就鲁南抗战形势和任务作了指示。解放后,任济宁地委档案局副局长的张新华,曾同张健的父亲,时任济宁接庄公社党委书记的张立昆谈起杨家顺:“当年从峄县张庄村到临城六炉店情报站,要跨越津浦铁路。杨家顺身为地方武装的负责人,带领六名武工队员,在铁道大队和微湖大队的配合下,经常对铁路两旁的日伪据点进行拔除清理,确保了中央首长的安全通过。只要有过湖的领导,杨家顺总是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探路踩点走在最前面,每一次都是出色地完成任务。”

1942年11月17日,八路军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和夫人王新兰一行四人,由鲁南区党委驻地苍山县大炉村出发,跨过微山湖,前往太行山,向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汇报山东分局对敌斗争的形势,及5年来的工作情况。途中顺便检查一下湖西、鲁西的工作,传达刘少奇当年对山东抗战工作的指示精神。在途经茶棚时,肖华接见了时任滕峄边武工队队长,后任薛城区人大副主任的杨传凯,以及杨家顺和六名情报站站长等人,要求大家注重搞好统战工作,确保交通线畅通无阻。当天后半夜,乘着茫茫夜色,由鲁南铁道大队副大队长王志胜领队,杨家顺带领武工队员陪同,护送肖华一行迅速越过了津浦线,顺利到达微山湖东岸,与微湖大队大队长张新华接上了头。再由微湖大队将肖华一行送至湖西,圆满完成了护送任务。肖华同志为此还专门为铁道大队的战士们写下了一首诗:“神出鬼没铁道旁,袭敌破路毁沟墙。深入兽穴斩虎豹,飞越日车夺械粮。汪洋大海游击队,怒火熊熊敌后方。条条铁轨成绞索,寇灰满载运东洋。”

湖畔锄奸洒热血

杨其湘告诉记者,1946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军相继侵占鲁南解放区,为保存力量,保护群众利益和安全,鲁南区党委决定,除留下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和精干武装坚持敌后游击战外,组织大批党政机关干部、军工家属和村干民兵,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渤海地区转移。这次转移,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于七月中旬到抱犊崮山下的北庄村集结。杨其湘说:“父亲杨家顺时任中共临城县八区区长,留在敌占区开展工作。我当时只有三岁,弟弟杨其堂还没有出生,母亲带着我跟随祖母、伯父杨家合(1938年参加革命,曾配合杨家顺送情报,后任县民运干事,北撤时任中队指导员)一同踏上北撤征途。像这样妇孺皆有,且从未经过训练的队伍,每天只能走二十多里路。但大家在政委李其华、宣传委员朱道南、生产委员张冠伍等领导的带领下,克服困难,咬紧牙关,终于胜利翻越一千多米的蒙山。经过近两个月的行程,渡过小清河,乘木船过黄河,长途跋涉赶到渤海区。北撤中未失一人、未丢一枪,受到了陈毅司令员的嘉奖。”

建国后任中共泰安地委党校校长的王荣老人曾对张健说:“北撤后,逃到外地的反动地主、还乡团卷土重来,疯狂进行反攻倒算,对未撤离的党员、干部、民兵及群众积极分子进行凶残报复。你舅父杨家顺时任八区区长,我任书记,我俩都留在敌占区工作。1947年4月13日,杨家顺同志和区财粮助理员赵士举,到沙沟执行锄奸任务后被敌方发觉,两人突围到微山张阿村时,又与敌相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你舅父壮烈牺牲,赵士举脱险。”

时任鲁南区第三地委书记的李青同志,曾根据杨家顺的壮举写了篇纪念文章,发表在《群众报》上。当年中秋节,王荣随鲁南区领导穆林、董尧卿、朱道南、张冠伍和李子敬到渤海区慰问北撤干群,专程看望了杨家顺同志的母亲、夫人殷昭英及他的两个儿子。董尧卿说:“等全国解放了,我们给杨区长开追悼会。”1950年清明节,时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朱道南、华东军区炮兵三师师长董尧卿和王荣,相继从济南、临沂、泰安齐聚微山湖东岸,参加了由中共临城县委、临城县人民政府专为杨家顺烈士举办的隆重葬礼,表达了对老战友的缅怀和思念……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