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特约记者 沙朝佩 文/图
柴山前村位于山亭区水泉镇东北部,背靠柴山,山北为临沂市平邑县境地。柴山气势挺拔、险峻,山顶有庙宇,相传为宋代将领杨延昭(杨六郎)正妻柴美蓉郡主修身之所,山因郡主而名,村因山得名。柴山附近村庄民风敦厚,百姓为人仗义,嫉恶如仇。抗日战争时期,那里的干部群众同仇敌忾,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时代赞歌。
打白彦支前忙
1939年秋季以后,鲁南抱犊崮山区、天宝山数百平方公里范围被八路军第115师开辟为抗日根据地,但距柴山前村十八里地的白彦镇还被汉奸、大地主孙鹤龄的反动武装牢牢控制,成为抱犊崮根据地通往费县天宝山抗日根据地的一颗钉子。1940年2月中旬,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决定进攻白彦,拔掉这颗钉子。
当时正值春节过后,刚刚下完一场大雪,八路军第115师686团、特务团、苏鲁支队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进驻白彦十几里以外的村庄,其中苏鲁支队就驻在柴山前、十户峪、柴胡等村。在部队到来前,柴山前村财粮委员张桂义就接到通知,需要为部队安排住宿、饭食,为后方医院选择地点,任务繁重,难度也大。
得知八路军要打白彦,村民十分高兴。在张桂义的宣传动员下,乡亲们为八路军腾房做饭,张桂义还把自己家的三间房屋提供给部队作为后方医院,自己一家人则住进附近的破草房里,柴山前、十户峪两村还组织了三十余人的担架队。
2月13日夜半时分,苏鲁支队等参战部队到达预定地点,14日,各部队同一时间突然向白彦发起进攻,白彦被攻克,孙鹤龄部800余伪军被消灭。此战打得顺利,八路军伤亡很少。几天后,作恶多端的孙鹤龄及其子孙益庚被抓获,并被镇压。
白彦被攻克后,日军不甘失去这一军事要地,遂于3月7日、19日调集人马和重型装备进行反扑。在与日军的争夺中,八路军伤亡较大,担架队员往返30余里,将伤员抬回后方医院,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有担架队员一天要往返四次,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多挽回一些受伤八路军官兵的生命。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白彦战斗进行了三次,柴山前、十户峪、山口、柴胡等村开始为八路军送煎饼,最后连磨煎饼糊子的地瓜干也没有了,村民们只好从地瓜窖里拿出鲜地瓜煮了送往前线。柴胡村民侯志明说:“当时,部队一个炊事班住俺家,部队没粮食做饭。俺九口人,有口大锅,天天煮一锅芋头,用筐子挑到白彦去。”
由于粮食、地瓜干都提供给了八路军,村民春天没粮食吃,育地瓜苗的地瓜母子,也切成片晒干,掺上糠秕磨糊烙了煎饼吃。特别是长期当村干部的张桂义,为支持部队和抗日根据地党政干部,而自己家温饱问题始终难以解决,44岁时因营养不良,造成身体水肿去世。
精心照顾八路军
白彦战斗期间,八路军柴山前后方医院先后收治了几十名重伤员,因为医院人手少,洗衣、做饭、给重伤员喂饭等都需要帮手,张桂义的二弟媳、村妇女干部吕传美就组织姐妹们前来帮忙。吕传美老人生前曾向记者讲述过她照顾一位八路军连长的故事。连长姓魏,在第二次打白彦的时候下巴被打穿,下颌骨也受了伤,不能吃饭,十分痛苦,吕传美就用自家舍不得吃的鸡蛋烧了汤,端到医院一勺一勺地喂他。魏连长疼痛难忍,吕传美就唱鲁南民间小调给他听,以缓解他的痛苦。
尽管得到医院的全力救治和吕传美等人的精心照顾,魏连长后来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吕传美回忆说:“魏连长被抬到医院,始终没能说话,临终前用手指在地上写了一个‘谢’字。”当时这一个“谢”字,胜似千言万语,传递的是军民之间的革命情谊。
由于当时环境艰苦,伤病员住在医院不仅面临营养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药品短缺。重伤员普遍失血过多,需要补充葡萄糖,但医院没有葡萄糖输液,村民们就将自家舍不得吃的梨干拿到医院,熬成梨汁给官兵服用,这多少起到了补充糖分的作用,有利于伤病员身体的恢复。
在医院医护人员和吕传美等人的精心照料下,大部分伤员病情逐渐好转,不幸的是包括魏连长在内的6名官兵因伤势过重牺牲。
安葬牺牲的战士
乡亲们冒死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员,有的治愈重返战场,有的牺牲在后方医院,对牺牲的八路军官兵,全村人都感到十分难过。村民张焕成说:“八路军是从俺这里去打的白彦,又在俺村牺牲的。人死了,能制棺材就制口棺材,制不起棺材,买领席也得把他们安葬了。”在魏连长病危之前,村民张桂四把结婚陪嫁的大木箱捐出,准备给他做棺材用。看到张桂四家生活条件不好,有关干部硬是给张家4块钱作补偿。魏连长还没有去世,头部受重伤的司号员牺牲了,棺材给了司号员,魏连长去世已经没有棺材可用,只好用席子包裹安葬。村民们谈起此事,仍觉得对不住他。村民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将6位牺牲的八路军官兵分别安葬在村前。
在柴山前村东不足1公里的十户峪村前还安葬着4位八路军烈士。据介绍,1941年,他们在村东北的老山(今属平邑县白彦镇)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4名官兵牺牲。战斗结束后,村干部组织担架队将牺牲的官兵抬到村前一一安葬。
按照山里的风俗,坟墓距离村庄越远越好,但是柴山前、十户峪等村偏偏将八路军的坟茔埋在村前,这是为了便于看护坟茔和更好地陪伴这些英雄们。十户峪村的老私塾先生吴子龙还将烈士的姓名刻在石头上,并且分别立在各自的坟前。他们是:烈士朱培(保)夫,滕县独立营7连,费县朱田人;烈士陈玉合,滕县独立营6连1排2班,临城人;烈士邱权,19岁,号兵,凫山县11区人;烈士张洪杰(籍贯不详)。遗憾的是,这些烈士的亲属至今不知在哪里。
当地有每到年节都要给已故亲人上坟的风俗。据村民介绍,过去每到清明节,两处烈士坟茔都有附近学生前来扫墓,当地老人还向学生讲述烈士事迹。到了年节,附近村民还自发地到烈士墓前烧纸、送香,寄托哀思。这个做法在柴山前村自张桂义、吕传美起已传了70多年,一代一代秉承传统。柴山前村村民张培芹说:“俺家前的这座烈士墓,石头掉一块我都要及时垒好。”每到年节,他和爱人还要为烈士烧纸、送香、送灯,愿烈士九泉有知。
参加八路军
八路军三打白彦,灭敌寇,壮军威,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附近的爱国青年。战斗结束后,柴山前村张桂义的二弟张桂生和村里的张桂雨、张焕曹、张玉柱、张桂林、张桂香、张桂忠等12名青年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一次参军那么多人,这在根据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柴山前村支持抗战是出了名的,不仅八路军苏鲁支队官兵常驻村里,八路军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支队司令孔昭同的部队也曾进驻该村。据该村村民张焕成介绍:“当时孔司令和夫人住在张桂义的三弟张桂川家。”受家人和八路军的影响,张桂川于1949年参军,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并立功受奖。解放战争时期,柴山前、十户峪两村又有20多名青年参军。
舍小家顾大家
柴山前、十户峪一带革命基础好,群众觉悟高,不仅成为八路军的驻地,后来还成了鲁南区行署机关驻地。1945年,鲁南行署机关、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鲁南行署机关托儿所均设在十户峪村。十户峪村村民吴自强说:“当时行署机关托儿所就设在俺家,当年的老院、老屋还在。”村老支书闵宪法介绍说:“行署南处长的儿子小名叫北海,也在托儿所。”1945年12月,滕县城解放后,鲁南行署、报社、托儿所迁到了滕县城。
1946年下半年,十户峪村一度成为鲁南军区的后方医院所在地,村民像当年柴山前村干部群众照顾八路军一样照顾解放军。1947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抱犊崮山区前,医院一些能够转移的伤员被转移到他处,有的重伤员不能转移,村民就将他们藏在村外的石夹沟里,上面垒些石头,盖些柴草。村民闵召金回忆说:“怕还乡团发现,村上挨家挨户轮流偷偷送饭。直到形势好转,伤员才被转移到别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柴山前、十户峪村民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根据地人民的骄傲,历史会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