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读枣庄目击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5年4月27日 星期

柳编老人


滕州市鲍沟镇河崖村因家家会柳编,人称“柳条编制专业村”。如今,这门手艺已经在该村传承了400多年了,89岁的李庆贺老人就和柳编打了75年交道,是村里唯一一位高龄柳编手工艺者。

一走进李庆贺老人的家,就看见院子被大大小小的柳编制品堆得满满的,有筐子、簸箕等,老人则在一旁用刀子熟练地削着柳条。院子旁边是制作柳编最重要的地方——地窖。地窖里光线很暗,但冬暖夏凉,老人说,制作柳编时必须保温保湿,让柳条始终保持韧性和柔软度,才能做出各种花样的柳条制品。地窖里放着镰刀、剪刀和锤子等工具,虽然采光不好,但无论什么工具,老人总能“信手拈来”,“我一年四季都在这地窖里做活,早就习惯了。”老人说。

15岁起,李庆贺就跟着长辈学起了柳编手艺。他的手艺是祖传的,爷爷、父亲、哥哥都是柳编好手。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他只能靠手艺挣钱。刚开始的时候,他白天看大人怎么编,晚上再边琢磨边练手。为了编好簸箕,手磨得直流血,他也不当回事,继续编。为了多卖点,大冬天的,他还挑着挑子到过山亭区、市中区和滕州市的官桥镇、滨湖镇等集市和古会卖柳编。老人说,簸箕是最不好编的,得先把柳条在水中浸湿、泡软之后才能用,然后再经过十几道工序,使其脱胎换骨,才能正式进入地窖开始编制。做柳编最讲究的是手劲,老人长年做柳编,脊椎已经变形,手指也变得扁平,干枯的双手更是布满了老茧。

几十年过去了,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家里已经不需要靠卖柳编维持生计了,但老人还是闲不住,手边时时离不开柳编。现在的河崖村还有70多户在进行柳编制作,40岁以上的占了一大半。“编簸箕是个技术活儿,纯手工的,得花不少工夫,所以,一天也编不了几个。我年轻的时候,一天能编5个,现在老了,只能编两个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簸箕,别看全村人差不多都会编,可还是供不上用的。不像现在,这编好的簸箕大多都销往外地了。眼下,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学柳编了,觉得老手艺挣钱不多还累,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多。我编柳编不为别的,就想这个手艺能一直传下去,让儿孙们都看看,这老手艺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好看,还耐用。”李庆贺老人说。

(特约记者 侯志龙 王辉 文/图)

编簸箕是个技术活儿,靠的全都是手上的功夫,一整天也编不了几个。

老人说,地窖里阴暗潮湿的环境,最适合制作柳编了,得保持柳条韧性和柔软度,才能编出各式花样来。

镰刀、剪刀和锤子等工具,老人总能“信手拈来”。

得先把柳条放在水中浸湿、泡软之后,再经过十几道工序,使其脱胎换骨,才能正式进入地窖开始编制。

老人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柳编制品,筐子、簸箕等都有。

虽然已经不靠卖柳编维生了,但老人依然闲不住,手边时时离不开柳编,这不,他又满载着柳编制品出门了。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