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远
滕州市65岁的退休教师赵一顺在家中办起了文化书屋,历史、哲学、军事、地理等各类书籍600本,免费供小区居民阅读。(3月20日《枣庄晚报》)
去年《枣庄晚报》报道了滕州大学生徐同臣自办社区读书会的事,他将收藏的4000多册图书摆出来供居民免费借阅。他们以实际行动填补了社区无书可读的空白。
书籍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最诚挚的朋友,生活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一样。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当下,国人在国内外旅游时所表现出的种种陋习,反映出国民文化素质亟待加强,这与阅读量少不无关系。在笔者看来,只有读书才能涵养出一个书香中国来。
但是,人人都读书,书从哪里来?我国图书馆数量不算多。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独立建制少儿图书馆仅91家,俄罗斯有4500家,日本提供少儿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总数达到2162家,美国每个社区都有儿童图书馆供孩子阅读。
单靠国家投资将图书馆建到社区,恐怕还会有漫长的路要走。不过,国人的腰包虽然鼓起来了,但要他们出资买书建家庭书屋,又有几人愿意做?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能有几许?然而,不读书,个人素质和品位又很难提高。
因此,除了国家有计划地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图书馆建设外,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的宣传力度,鼓励大家踊跃自建家庭图书室,鼓励有爱心的企业家、明星捐资为农村、社区创办图书馆等。再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向赵一顺、徐同臣学习,自办文化书屋供市民免费借阅,也为书香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