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庄供电工程处一职工宿舍内,满墙挂的都是手工布艺画,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民俗的,有写实的,还有抽象的……这些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布艺画全部出自75岁的徐彦玲老人之手。她常说,是这些画给她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比的快乐。
徐彦玲说,她年轻时当过教师,干过技术工,就是没正儿八经地学过画画。可她从小就喜欢做手工,不过那时候不兴培训班,家里经济条件也差,她学物理煤矿机电毕业后,直接干起了技术工,但她对艺术的执着一直埋在心底,从不曾放下。
1997年,徐彦玲老人退休后,干脆把心思转到了儿时的梦想上。不管是从挂历上看到的美人图,还是旅游时碰到的富有民族气息的画面,她都细心地将轮廓记下来,有时怕忘了,还用随身带的笔写一写、画一画,一回到家便开始构思,经过绘图、剪裁、粘贴等程序,一幅漂亮的手工布艺挂图就完工了。每做成一幅画,她都爱不释手,看来看去喜欢得不得了,有时还会从梦中笑醒,爬起来看两眼再继续睡。
徐彦玲老人的第一幅作品是《送宝》,表现的是一对童男童女抬着一个金黄色的大元宝,欢欢喜喜过大年。作品中,孩童的衣着可爱,色彩鲜艳,动作俏皮,从里到外透着一股喜气,让人看了很是喜欢。首次尝试的成功,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从那以后,老人埋头做画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了,《男女状元》、《看小孩》、《采莲姑娘》等200多幅手工布艺作品相继“出炉”,很多都被她装在旧挂历本上放了起来。
老人说,创作手工布艺画是工夫活儿,得静下心来细细做,最快的一幅画也需要做一整天,慢的则需要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毕竟,从构思到完成,其间需要反复改动很多次,不到最后一刻,她的构思是不会停下的。
除了做画,老人还有一项爱好,就是旅游。她说,旅游是寻找灵感的最佳途径。整天闷在家里创作行不通,必须迈开腿往外走。她制作的多幅民族风情画,都是在少数民族景区得到的启发。
老人做画既不为赚钱,也不为给人看,就是图个乐,图生活过得更充实些。她说,“老人有个爱好,比啥都强,能打发时间,还能有个奔头。人老了,健健康康的,开开心心的,就是对儿女最大的疼爱了。”老人说,她今后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自己过得更快乐!
(记者 孙慧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