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雪(本报)
根据全国统一安排,目前,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将纳入审核范围,直接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还“三龄两历一身份”的本来面目。
“三龄两历一身份”是指年龄、工龄和党龄;履历和学历;干部身份。有的人为了提干、评职称、转正等需要,就对档案造假。造假最多的是改年龄,根据需要,把年龄改小或改大。把年龄改小,可以晚退休,多当几年官;把年龄改大,可以早参加工作,早结婚、早生子。还有的改工龄,早参加工作,可以多领补贴,企业工人还可以早退休,早领养老金。还有的改党龄、履历、改学历、改身份。在中纪委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两轮巡视整改情况中,巡视涉及的20个省份中15个省份的整改通报提及整治干部档案造假,其中河北处理了11名身份造假的干部。
档案造假现象屡被曝光,被群众调侃为“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以至于出现部分干部的履历推算结果显示,读初中时就已参加工作计算工龄等怪象。
干部档案在履历和学历上造假,主要出现在跨地区调动前后。很多干部在参与跨区域干部公开选拔和任用时,为达到选拔要求在基层或某个职级工作年限、最低学历等,往往突击在档案材料中虚构增加工作经历或者提供假文凭。跨区调动中,由于是异地考察,档案审核时间和力度有限,到新单位上班后也无人知晓个人真实履历,因此很容易使“整容”后的档案“瞒天过海”。
2014年被中组部通报的山西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黄梅芳,其父经人介绍,进入稷山县委组织部干部档案管理室,将黄梅芳出生日期从1972年4月涂改为1975年4月,并撤换了其入团申请书,“一改年轻三岁”。
轰动一时的河北石家庄“骗官书记”王亚丽,档案中除性别是真的外,姓名、年龄、履历均是假的,其档案中90多枚公章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假的。
针对“三龄两历一身份”造假高发乱象,此次全国性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明确将干部的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干部身份、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等重要信息作为审核重点。
人事档案,贵在真实,不容告假。 近年来,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档案造假案件,但为何总有人前赴后继?
专家指出,档案管理疏松、纠错机制缺乏、造假成本低是主要原因。专家建议:应建立干部档案数据库并全国联网,即使干部异地交流也能实现查询。改变人事档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扩大干部基本信息的公开化,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