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
一票难求的“春运”到来之前,中国铁路总公司传来一个好消息:从12月1日起,铁路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的预售期将由目前的20天逐步延长至60天。这意味着,2015年春运第一天的火车票,今年12月7日就可以预订了。
从延长方案和铁路总公司的相关说明看,此次延长预售期是一次经过细致考虑的改革。比如,延长方式采取了逐步过渡的方式,先由20天延长至30天,随后采取每天比上一日延长6天的办法,渐进到60天,以此疏导购票诉求,最大努力避免其集中爆发可能带来的统筹失灵。
再比如,延长预售期的方案专门提到,春运期间将预留一定的普速列车硬座和动车二等座车票,供学生购票,并开辟时段集中受理学生往返团体票;明年1月上中旬,还将使用临客列车车票票额以及学生票的剩余票额,用来办理务工人员团体往返票。这相当于对每年春运购票的“老大难”群体提供了定制式服务。
一年一度的春运,让整个中国都绷紧神经;小小一张火车票,承载着无数人的亲情与乡愁。单独一项延长预售期的改革当然不能完全舒缓春运的紧张,但也让人们看到了改革者的努力和善意。不断提升管理效能,日臻人性化的服务,正是完成政企分开后的中国铁道总公司所应追求的目标。
可以说,从去年3月铁道部摘牌起,铁路总公司就一直在寻找着作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感觉”。这一年多中,运价的市场化改革曾带来广泛的忧虑,火车票梯次退票方案曾引起巨大争议,订票官网的“卡壳”和漏洞又曾遭遇各种吐槽。但与之相应,它不断调整铁路运行图、不断提升运力的努力也有目共睹。从某个意义上讲,此次堪称细致的、延长预售期的改革方案,以及面向媒体解疑释惑的姿态,都包含着对以往两方面经验的总结。
这种总结,也可以解读为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对受众心理的摸索,对企业定位的适应,从“铁老大”身份向服务型角色的回归。说实话,铁路部门有很多历史包袱和既定思维,在铁路全民属性的前提下完成市场化改革,也并不容易。但第一步,还是应该先找到作为一个企业的基本态度——企业家精神、服务者心态,并以前者促改革,以后者赢口碑,而不是始终以规则制定者自居。延长火车票预售期的方案让人们或多或少地捕捉到了这样的“感觉”,唯愿这成为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