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台儿庄古城二战遗址公园的台儿庄大战故事馆内,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来自台湾的义工王克先一行四人,和台儿庄义工协会的几位义工正在亲切交流。
大战故事馆原为台儿庄居民李敬善的旧居,古城重建以后保留下来。馆内的陈列都是按照以前的样子进行摆设,条几、条凳、八仙桌和四脚方桌。王克先是台儿庄人,10多岁时离开台儿庄去了台湾,他和李敬善沾亲带故,所以几位老人见了面,感觉特别亲切,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气氛非常融洽。
王克先老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虽然已是83岁高龄,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口齿清晰。在听了台儿庄义工协会会长耿立涛的工作介绍以后,王老先生谈起了他在台湾做义工的事情。
大陆的志愿者,在台湾叫义工或志工。在台湾,有很多这样的义工,他们不计报酬,服务社会。台湾的义工大部分是中、小学校的退休老师,也有部分是退休的行政人员。王克先意味深长地说:“劳动是人生最好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人生之美是与众生的共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王克先从大学退休以后,担任国立嘉义大学名誉教授。台儿庄古城重建以后,浓浓的思乡之情使王克先回来了四次,其中有两次传递了义工的精神和做法,而且捐献了部分书籍,大力支持古城重建。这次回来与上次相隔了三年,王老先生此次的感触非常大:“这三年的时间,台儿庄古城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中和堂、义丰恒、保寿堂、关帝庙都恢复得非常好,特别是龟汪,原来那是一潭死水,现在也变得碧波荡漾了。”
王克先的夫人耿赞青女士今年76岁,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退休以后,已经做义工20多年了。她说:“做义工,第一个要把你所有的能力都拿出来,第二个就是要笑眯眯的,对所有人都笑眯眯的,这样你就是一个可爱的人。”耿女士说:“我做义工就喜欢多管闲事,就是很鸡婆、很鸡婆。”在台湾义工没有报酬,聘请后还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但他们乐此不疲。
王克先的女儿叫王耿瑜,做电影编导工作,虽然已经53岁了,但是看起来也就是30出头的样子。王耿瑜女士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到国外参加影展,见到过很多义工参加志愿服务,受父母影响也一直在做义工、做善事。她在2003年时,认识了一个老先生,老先生教她甩手锻炼身体,效果非常好,所以王耿瑜就把甩手功编辑成了图文并茂的《甩手治百病》口袋书,并且印了3000册。耿赞青女士从包里掏出一本向大家展示了一下说:“这在台湾叫印善书,目前只剩下两本了。”
当王克行一家人介绍了做义工的经历后,李敬善老人红光满面地笑着说:“谢谢老哥、老嫂子。你们在外面也要多宣传宣传咱们家乡的巨大变化。”随后,几位台儿庄的老居民、多年做善事的尚殿英、宋文智老人分别谈了自己助人为乐的经历和感想。
座谈结束后,大家一起去天后宫参观,参观结束后,应台儿庄义工协会请求,王克先老人为其留言:“国文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义工们应秉此精神,多管闲事,奉献大众。”
(特约记者 张严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