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李士君是峄城区电影公司阴平镇放映队的一名普通放映员,从1976年参加工作至今,坚守在电影放映第一线,给村民们送去了无数的精神食粮。近日,在峄城区阴平镇开展的“三个一百”文化惠民月送电影下乡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准备播放电影的李士君。
“我老家就是阴平村,当年因为有点文化,被推荐到镇里当电影放映员。在当时,‘放电影的’是一个很场面的职业。”李士君说,“那时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不丰富,电视机、收音机还未普及,除了有些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外,农民们最欢迎的还是放电影。刚干电影放映员的时候,条件并不好,一辆排车、一台电影放映机,和一台发电机、一个幕布,就是所有的放映设备。”一次李士君拉着排车从镇政府走到十四五里路之外的邢店村放电影,结果在返回的时候,因为又累又乏,裹着棉大衣在路边倒头就睡着了,临快天明时,一位村民发现后把他叫醒,当时把他吓坏了,一看车上的设备没少,这才放下心来。李士君每天拉着地排车,到全镇的58个村庄轮流放映电影,一般都是下午出发,半夜才能回到家,几十年来走了多少路,磨穿了多少双鞋子,放了多少部电影,实在没法统计,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清楚。每次去放电影,往往是还没进村,热情的村民们早已经迎到了村口,并急切地询问当晚放映什么影片,明天要到哪个村,并帮他推车、竖起杆子、扯好幕布、接上电线,更有热心人到家里提来开水,让他喝茶,让他非常感动。李士君知道,村民们欢迎自己,其实就是因为喜欢看电影,因此每次放电影,他都非常的认真,特别是在换片子的间隙,尽量动作迅速,不让乡亲们久等。李士君说,当年放电影之前,要先放上一段“加演片”,有时是农业科教片,有时是时政纪录片,而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幻灯片。那时放电影还时兴“跑片子”,就是两个村同时放映一部电影,因为拷贝不够,就安排专人骑着自行车来回的倒腾。有时拷贝送的不及时,他就把自己创作的最新的幻灯片拿出来,放给大伙看。
李士君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影市场出现了萎缩现象。1999年,因为市场不景气,再加上镇里改制,他回到村里务农。后来当地农村流行结婚、生子包场电影供全村人看,他就为村民提供贺喜服务。几年前镇里又返聘他回到放映队,继续走乡串户为村民免费放映电影。他说,现在放电影也“与时俱进”了,老式的拷贝放映机早已淘汰,目前使用高清便捷的数字放映机,连交通工具也换成了电动三轮车。但现在村里放电影,观众越来越少,也令他感到有些失落。但无论如何,干了一辈子放映工作的他,对放电影有着极深的感情,他会继续坚持下去。
(记者 孔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