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枣庄民生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4年6月10日 星期
富含铁、钙麦饭石取代鹅卵石
孙茂印:石头大饼在传承中创新


在台儿庄古城内,只要提到运河石头大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近年来,作为非遗项目之一的香脆可口的石头大饼,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成为游古城必尝的美食之一。这石头大饼的制作者,就是孙茂印和孙景锋父子。

“来来来,先别拍照,尝尝我们老孙家的运河石头大饼好吃不好吃。”6月4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台儿庄古城采访时,66岁的孙茂印老人赶紧打招呼,热情地让记者品尝石头大饼。老人很健谈,说起石头大饼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运河石头大饼始于北宋初年,是鲁南苏北运河两岸的传统地方名吃。所谓石头大饼,可不是把饼做得跟石头一样硬,而是把面粉和成的面糊放在鹅卵石或者麦饭石上,融入多种原料,放进炉子或者烤箱之中,利用文火烤制而成。烤好的大饼外酥里嫩,油香饶舌,香脆可口,绝对称得上是美味佳肴,叫你吃了一次还想着下一次。记者看到,在孙老汉的大饼摊位上,放着两个硕大的石头大饼。孙茂印说,这可不是幌子,是刚出锅没多久的饼子,里面有牛肉、果脯、豆沙、芝麻、瓜子等多种馅子,经过烤制后味道是没的说。大饼每个的定价是30元钱,好卖,每天都能卖出好多个,购买者看重的就是其中的文化。

在记者采访孙茂印老人时,老人的儿子孙景锋和儿媳颜芳两人一直没抬头,在店铺里安心地和面、上油、加辅料、进炉,动作配合的非常娴熟和融洽。孙景锋今年39岁,他说,他自小在台儿庄区涧头集镇穆壮村长大,运河石头大饼制作技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七代。说起他们家从事石头大饼的制作经历,还真有传奇色彩。孙景锋说,他的爷爷曾经参加奉军多年,驻守在河北张家口一带,主要在部队的食堂内制作石头大饼供官兵们吃,后来还乡,在村里靠做饼为生。他的父亲孙茂印于1969年走进军营,在张家口空军部队服役6年回乡,继续做饼。而他,1993年至1996年在张家口炮兵指挥学院的食堂内当炊事员,依然做着和饼子有关的事情,直至复员回到家接过老辈人的百年发面头(面引子),成为运河石头大饼的真正传人。随着台儿庄古城的建设与开发,孙景锋和父亲孙茂印一商量,几年前将运河石头大饼的作坊搬到了古城内,从此将石头大饼发扬光大。

记者在孙氏父子的运河石头大饼店铺前看到,南来北往的游客总会停下来,看看筐里的饼,再看看墙上的相关介绍,之后掏出钱购买几个大饼离开。孙茂印老人说,过去在老家做大饼时,用的是村头河沟里的鹅卵石,现在为了增加矿物质元素,提高大饼的营养,他们专门从沂蒙山区买来富含铁钙等元素的麦饭石替代。麦饭石的微量元素在加工过程中被大饼吸收,顾客吃了饼后会增强体质,大饼因此先后被评为中华名吃、山东名吃和地方名吃。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也先后报道推介运河石头大饼,这项独一无二的美食也参加了全国非遗博览会,并在各种美食比赛中获得奖项。台儿庄籍台湾著名作家郁化清先生在品尝了运河石头大饼后,连声称赞,表示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并不远千里,将大饼带到了台湾,分给亲朋好友品尝。孙茂印说,目前的销售情况还不错,收入也很可观。但其实他和儿子最大的希望不是通过卖饼挣多少钱,而是运河石头大饼今后的传承和如何创新发展,但无论如何,他们爷俩会一如既往,继续努力,将运河石头大饼的大旗挥舞得更加吸引人。

(记者 孔浩 文/图)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