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平凡的煤矿工人,今年40岁,参加工作19年,一直和煤矿电器设备打交道。他又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左腿残疾,但上天却赋予了他坚韧不拔、手勤心细的品质。去年以来,他所在矿的空调都由他来修复,还修复瓦斯监测仪700余台,节约资金60多万元;修复各种开关综合保护器900余台,节约资金12万元。今年,他又修复了全矿井下的车载式瓦斯断电仪,共节约购置资金20余万元。
▶▶ 自学20余门课程
他叫荣维秋,是矿里机电修理厂的一名普通电工,1991年3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家电维修工作。2010年6月调入机电修理厂,进工厂、学手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令他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不过,当时机电修理厂的工作并不轻松。有好多坏的电器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修好,转着转着又停了。那时候,荣维秋每天下班回家和妻子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
“用新技术改造一下这些电器设备该多好啊,不光设备能够正常使用,还能节省很多维修费用,工人们也能少受点累。”这是荣维秋那时最大的愿望。一个中专生,书没有读几本,别说是技改,连跟着师傅学修机器都觉得吃力。十多年来,他买了200多本书,系统地学习了《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电工技术知识》等20余门专业课程,写下了近20万字的读书笔记,获得了6个毕业证书。
早期,荣维秋一家五口挤在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唯一的桌子是留给两个妹妹写作业用的,他只能在过道用旧皮箱、破木板搭成简易的读书桌学习,在这个“书桌”上他学会了识图、制图,掌握了技术革新必备的理论知识。
▶▶ 大大提高单位效益
第一次改造设备始自何时,荣维秋已经记不清了,不过那个综合保护器的线路改造结构图他还可以随手画出。当时,井下的综合保护器经常烧坏,修复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又坏了,检修、更换费时费力。荣维秋利用学到的知识大胆地改造了综合保护器的线路结构,不仅维修方便,还大大减少了电机的故障率。原来只能用一个月,现在能用三个月。
在荣维秋的眼里有干不完的活,为了攻克微电脑综合保护器这项工程,荣维秋跑遍了枣庄市各大图书馆,他每天像着了魔似的趴在开关前。经过20多次实验,这个微电脑综合保护器终于研制成功了,这项重大工艺变革使电机使用寿命提高了10倍,修复一个可以节约购置资金上万元。
针对部分大电机连线及引线用锡焊不牢固、质量不可靠等缺点,他又尝试用修冰箱、空调的小型焊接连线,接头用银条做焊料,焊接的引线接头不但牢靠而且美观,解决了电机修复过程中潜在的隐患,而且还大大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在全矿得到了大力推广。后来同事们才知道,荣维秋将锡焊改成银焊的实验给他身上增添了很多伤痕。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带领全班人建成了节能研发室,只要看见废弃的备件、材料,哪怕是一个小螺丝,大家也会随手捡起来。迄今,荣维秋班组共回收各种废旧备件3000余件、修复2400余件,用于生产和技改的近2000件,创造了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每次领奖时,不善言辞的他,嘴边总是挂着这样两句话:“工作是大家干的,把成绩算到一个人头上不公平;既然领导信任咱,咱得对得起这份荣誉。”也许这个小小的节能研发室就是他一辈子的活动天地。然而,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荣维秋拖着残疾的腿,舞动着双手,认真地检测着每一个零件,用行动感染着每一位同事。在同事们眼里,荣维秋不仅是技术上的专家,更是大家眼中的巨人。
(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刘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