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清晨,在滕州市乐天玛特广场,几名老人在玩抖空竹,空竹在几位老人的手中,只见十几个空竹在空中飞转,嗡嗡作响,几条彩龙在空中盘旋飞舞, 不时划出美丽的弧线,赢得围观市民阵阵喝彩。而其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是这支抖空竹队伍的发起人——邵景生。
○抖空竹 抖出健康
邵景生的老家在滕州市龙阳镇史村。1970年,20岁的邵景生成为史村一所民办学校的教师,由于表现出色,邵景生被滕州一中聘为地理老师。2010年10月,从教40年的他,走下了心爱的讲台。
“那年我才60岁,有退休金,生活不成问题。”说起自己的退休生活,邵景生笑容满面,“退休后的第二天,我来到荆河公园找乐子,看到一位市民正在抖空竹,看着挺好玩……”从那时,他便产生了学习抖空竹的念头。
现在,在邵景生家里有一个空竹舞龙,有八九米长,是邵景生跟一个老人用几斤煎饼换来的。“老年人喜欢锻炼的,就来抖空竹吧,我负责来教。”作为滕州市老年体协空竹俱乐部的副站长,邵景生笑着发出邀请。
○拉二胡 拉出回忆
说起拉二胡的渊源,那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60年代普及样板戏,人人都学样板戏,村村都有宣传队。那时,不管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是几岁的娃娃,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京剧,邵景生也不例外。那时候也跟着人家拉二胡,后来工作了,由于时间紧,便再没怎么练过,也就渐渐淡忘了。
退休以后,邵景生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他买了二胡,重操旧业。现在他还加入了庄户剧团,经常跟团一起出去演出,唱大戏。
○练书法 续写人生
“小有名气的笔杆子”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对邵景生的称呼。因为他一直都喜欢写作,在那个时候便是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滕州广播站的通讯员。直到现在,他还写点诗歌、游记、对联一类的东西。
工作的时候,邵景生就喜欢闲暇之余练书法,退休后更是如此。“由于我喜欢看报,所以家里的报纸非常多。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报纸练字,有时候也用宣纸。你看这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所写的报纸。”邵先生指向他书房中桌子旁的一个角落,那里摞有半米多高的报纸。
2006年,邵景生去武汉黄鹤楼旅游时,看到有人在写地书。回家以后,他开始自己动手做笔,做完了就沾上水在地上写。邵景生到上海去,也经常到龙华寺、徐光启公园,和那里的地书高手磋商地书艺术,他经常买些海绵,做一些地书笔送给一些爱好书法的朋友,包括滕州的王牧天老师,滕州一中的闫宗汉老师。
○玩摄影 留住精彩
2006年9月,第三届国际立体花坛大赛在上海世纪公园举行,由于几十年来对滕州一中的园林设计有深刻的研究,邵先生为此专门赶往上海,想借此“花坛盛会”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到了现场以后,我便被各国大师鬼斧神工般的精妙手艺所吸引。为此我专门去买了相机,将这视觉盛宴留在相机中。”邵景生说,打那以后他就对摄影痴迷起来。
现在邵老师经常外出采风。每次学校组织老教师旅游,邵老师总是身背相机,顾不得观光,忙着给老师们拍照。用邵老师的话说:这样既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锻炼了身体,还提高了摄影水平。
邵老师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早晨6点起床,吃完早点以后,去锻炼,抖抖空竹、打打太极、写写地书,吹吹巴乌。9点回家以后,开始练练书法,一般两小时。下午,去艺术团排演节目。晚饭以后,和伙计们一起拉拉二胡,唱唱歌曲,唱唱戏曲。有时外出摄影,有时外出演出,匆匆忙忙的一天非常充实。
(记者 焦兴田 特约记者 金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