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声音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4年5月14日 星期

让舌尖回归本原之味


􀴁董碧辉

煽情大于美食,这是《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遭遇的普遍反响,这一观点在5月9日晚播出的第4集《家常》后到达高潮。不少网友纷纷吐槽称《家常》简直是前四集中最失败的一集。不仅展现美食的桥段太少,上海红烧肉做法不正宗,片中的河南母亲更是三观不正。

一部美食纪录片,引发的是三观正不正、母亲好不好的讨论,真是有点两行白鹭上青天——离题(地)太远。其实舌尖上的中国该怎么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简单地拍摄一些美食的做法显然单薄了些,如果只是一个烹饪手册或者吃货指南,那还不如关注一下电视上名目繁多的烹饪节目,或者各类“吃货”自媒体。节目里要有人,再尖的舌头也是长在人身上的嘛,人身上,可以表达出美食的文化、美食的传承、美食的味道,无论是家乡的味道还是妈妈的味道,都是充满诱惑和怀念的。

通过人的故事把这些表达出来也就够了,倘若走得过远就难免偏离本意。也许是舌尖1的成功让央视的导演们有了更大的野心,想把那根咂摸味道的舌头捋直了,好好说道说道中国。没错,中国是有陪读母亲,有单亲家庭,有留守儿童,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有兴趣完全可以拍一部社会纪录片来呈现。但是硬要把这些内容塞进一部美食纪录片里,多少会有走味之嫌。更为致命的是,这些故事煽情痕迹过浓,难道导演们忘了,你们唯一要做的不是煽情,而是如何煽动观众的味蕾。这一点,舌尖2的第三集就做得很好,美食应时节而生,春笋拔节,夏鱼飞跃,看得人食指大动。可看了第四集,那位陪读妈妈一脸泪水的说对不起家人,那锅上海红烧肉做得再地道也没有食欲了。舌尖2再努力,也是拍马不及,何必露短处?

还记得舌尖1里面那位少数民族姑娘走在没有道路的山上寻找松茸的场景,自然,妥帖。那些食材被采集,那些食材被炮制,那些食材在锅里翻滚,那些食材被品尝,能诠释出这些已经不负舌尖,不负中国,你还想如何?调料加多了,舌尖就尝不出味道了。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