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读枣庄城事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4年5月14日 星期
玩的人少了 听课的人多了
枣庄学院“无手机课堂”效果好


手机为学生们的生活、娱乐提供了便利,但也严重干扰了学习。近日,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号召学生上课交手机,实行了“无手机”文明课堂。据了解,传媒学院为所有班级准备了一个储物袋,这个储物袋订在进门的黑板旁,每堂课前督促学生自觉地把手机放入其中。

▶▶ 院方:“无手机课堂”开始试行

近日,记者来到枣庄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一年级三班的教室,黑板旁边挂着两个收纳袋,上课前,同学们都自觉地把手机放在收纳袋里。据了解,手机收纳袋是辅导员从网上买来的,为了防止手机搞混,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专属的小袋子,并标上名字。课前学生自觉将手机或静音或关机后放入收纳袋,课后取回。

“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课,底下学生手忙指乱地低头玩手机,会影响老师讲课的心情。据统计,即使没有电话、信息,六成学生每10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枣庄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的张书记说,“我在网上看到某一高校实行这一办法,觉着不错,就想着不妨在我校试行一下。起初怕学生有抵触情绪,就组织班干部开座谈会交流一下他们的意见,现在在一二年级试行了两个月,效果不错。这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慢慢养成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

▶▶ 学生:“无手机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试行第一天,老师倡议学生上课前将手机放进收纳袋里,学生们有的支持有的反对。

“你们上课都带手机吗?”面对记者的问题,程同学说,“不带手机怎么行,有的同学上课会忘记带课本,但不会忘记带手机。”聊天、玩游戏……课堂上,手机成了学生的“必备课本”。一些学生对手机入袋表示担忧。一位男生说,手机入袋,家人有急事要联系,手机却不在手里,该怎么办?一些学生表示还不适应。

“学院倡导学生上课前交手机,打造‘无手机课堂’。刚开始同学们有些抵触,后来觉得挺好的,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课堂上没有手机的干扰,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估计现在就算老师不收手机,很多人也养成了习惯,上课时不再玩手机了。”某班的班长马浩对“无手机课堂”表示支持。

“以前对手机的依赖性太大了,上课注意力全在手机上,下课了又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听课。”一名大二学生说,手机收纳袋的使用,帮他戒掉了“手机瘾”。多名学生也向记者表示,现在上课交手机基本上没有顾虑了,能专心听讲了。

▶▶ 老师:听课的学生多了 精力也集中了

“课堂上,以前很多同学每隔几分钟就会无意识地拿出手机玩,尤其碰到不感兴趣的课,有的学生干脆就趴在桌上玩手机。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老师讲课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很多学生都在低头玩手机,跟老师没有互动。”老师对以前的课堂秩序很无奈。

“以前没人回答问题,自从试行上交手机后,学生听课比以前认真了,现在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多起来了,学习氛围比以前好了,学习效率也比以前高了。用了收纳袋,不用点名也知道哪位学生没来上课。”传媒学院辅导员魏老师告诉记者。

据该校代课老师介绍,手机没有集纳前,学生上课没听几分钟,就会拿出手机玩一会儿,注意力难以集中,有了手机收纳袋后,看到学生认真听课,老师讲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记者随后在学院听了一堂课发现,实行“无手机课堂”后,90%的学生都认真听课,只有少数学生低头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 家长:支持学校的做法

随后,记者碰到了一位从青岛专程赶来看望孩子的妈妈,对于学校实行“无手机课堂”,她告诉记者,“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手机‘上瘾’非常普遍。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玩手机,这是对课堂、对知识最起码的尊重。更何况,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所以,课前把手机放一放,是值得推行的。‘课堂无手机’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做家长的对学校很放心。这样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拥有这方面的能力会受益终身。”

目前,在传媒学院一二年级所有教室都放置了手机收纳袋,学院推广这项活动遵循自愿原则,并不强制,只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制能力的手段。通过前期试点来看,效果很好,很大程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记者 王萍 特约记者 陈思雨 文/图)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