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地处湘西,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城,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抗日战争时美国“飞虎队”曾在此设立飞机场,帮助中国与日军作战。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建筑工地上,有一二十位来自枣庄的农民工,正在为怀化的城市建设付出着汗水……
孙晋强:没电视,只能听收音机解闷
中午时分,在怀化市市中心南部的一片建筑工地上,高楼已拔地而起,但却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已经下班,去吃午饭了。在建筑工地南侧的空地上,几间低矮的简易房就设在沟沿上。来自薛城区周营镇丁庄村的农民工孙晋强,正站在简易板房内,双手抱着一个大碗,“呼呼”地喝着面条。
58岁的孙晋强个头不高,却精明健壮,三下五除二吃完面条,就聊起了他的故事。他说,工地上共有一二十位枣庄老乡,都是周营镇附近的。今年春节后,一个和这边有联系的邻居带领着他们坐火车来到了和家乡距离三千多里路的西南山城打工。孙晋强家里有十亩地,农闲时就和其他农民工一样外出干建筑,但从来没走这么远。好在儿女都已结婚,家里没什么负担,不过,家人还是很担心他的工作和生活,每天都会给他打电话、发短信。
孙晋强说,他们几个老乡,大部分都是“大工”,就是能独立工作的“大老师”。他们每天早上六点半上班,中午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晚上六点下班。一天10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爬高摸低,垒墙摞砖。下班后,在宿舍里没有电视看,他们就结伴到街上转转,然后便早早睡下,为第二天的工作养精蓄锐。为了解闷,他还买了台收音机,没事的时候打开听听,也排解排解对家人的想念。
钱明会:自己做饭吃省钱
50岁的钱明会敞着怀,边听孙晋强说话,边一声不响地坐在床头缝补衣服。钱明会是周营镇高架子村人,也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大工”。他的一双儿女都已结婚,他在家里除了种地也没有其他的事做,就跟着大家来到了怀化。这里的工资待遇和枣庄差不多,都是按天算工资,“大工”190元,“小工”百十元,一季度一结账。为了保证生活,老板先给他们每人支付1500到2000元不等的生活费。建筑工地没有食堂,为了省钱,他们都是自己买菜做饭吃。
在这间简易的板房内,并排放着六七张床,将空间占去了一多半,电饭煲、炒菜锅、保温瓶等生活用品杂乱地摆放在地上或小桌上。钱明会说,他们各吃各的,每人都有一套做饭的家什。“宿舍的电随便用,炒菜做饭都不用生火。平时在老家吃的煎饼、馒头这里都没有,大家不喜欢吃米饭,就一天三顿都吃水煮面条。面条没啥味,不过每天干活都得出力,大家倒也都吃得喷香。”钱明会说,再干一个月,到了麦口时他和孙晋强就准备回家收麦子去。这大老远的出来打工太不容易,回家后就不打算再回来了,打算在家附近找点活干,省得老婆孩子老是挂念。
韩涛、徐保玲:夫妻一起打工的不少
在这片简易板房宿舍区内,有一家小超市,据说是打工者的家属开的。在宿舍区内,不时还能看到女工的身影,一位女工还趁着午休,坐在宿舍门前缝起了十字绣。他们都是为了能有个照应,夫妻一起离家打工的。韩涛和徐保玲是工地上枣庄打工者中唯一的一对夫妻。此时的徐保玲正忙着做饭,而韩涛早已坐在小桌前,就着一盘小菜喝起了啤酒。
40岁的韩涛说,他老家在周营镇曹埠村,有个儿子也在外打工。他家里的地租给了别人种,也没有什么牵挂,两口子一商量就一起出来打工了。他是“大工”,整天在架板上跑来跑去,妻子是“小工”,在下面干零活,他们准备长期在这里干下去。平时的饭菜都是妻子做,他喜欢喝点啤酒解解乏。和单身来打工的老乡比起来,他要幸福得多。
韩涛说,在工地上,两口子一块打工的不少,但居住一直是个问题。前段时间他们三对夫妻挤在一间屋里住,只在中间隔了一块板,但不隔音,翻个身大家都能听见,非常不方便。好在现在房间稍微宽松点了,他和妻子两人住一间屋,比其他老乡七八个人挤在一块住好多了。
刘师傅:突发脑溢血,医疗费愁坏家人
在怀化市一家医院的病房内,刘师傅正在住院治疗。他右半个身体没有知觉,说话也不利落。他的儿子小刘介绍说,他家条件不好,要不然60岁的父亲也不会不远千里来到怀化打工。20多天前,他父亲在工地干活时,突然感觉头部不适,被工友扶回宿舍休息,后来又昏迷了,被送到医院抢救,才得知得了脑溢血。他和姐姐得知父亲生病的消息后,借钱连夜赶到了怀化。
小刘说,目前他父亲正在恢复中,虽然已经转到了普通病房,但每天两千多元的医疗费用让他家感觉很吃力。现在已经花去了4万多元钱,大部分都是借来的,下一步的治疗和康复都还得需要不少钱。现在他们家一是愁钱,再者就是愁如何带着父亲返回枣庄,毕竟路途太遥远了,长途跋涉,怕父亲受罪。
(记者 孔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