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者走基层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

一河隔两村 梨村景不同


“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过似梦中。”明末诗人李流芳用了短短28个字,便将刘村万亩梨园中梨花尽开雪白似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自明朝建园以来,刘村酥梨就以上品之姿成为皇家贡品。近年来,酥梨采摘节,与“薛河梨乡”品牌的推广,更使得刘村梨享誉全国。

一边是园林式村落,一边是茅草房伫立

“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日前,记者一行沿着似蛇形斗转的薛河碧波不经意间转入刘村梨园。眼下,已入寒冬,“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的佳境是找不到了,但这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绿树掩映的农家鱼馆、成行成片的精品果园及那一排排花园式的小洋楼,无不咏叹着既古老又年轻的园林式小村落的惬意。

纵穿村子的小道整洁透亮,一排排太阳能路灯静卧其中,一条条沟渠在平整的田间四通八达,高大的白杨树环薛水而生,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矗立在路两边,不少村民走出家门,做起了生意,就这样村里闲不住的农民自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门口市集,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建材装修材料,生意也颇为红火。医院、警务室、加油站、通讯机构、屠宰场、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就连储蓄所也在村子里扎了根。

与刘村隔河相望的村子,仅通村里的一条小道,还被来来往往的车子轧得高突不平。进入村里更是另一番“天地”,茅草落成的房屋依然伫立着,村里最好的房屋也不过是青砖红瓦加盖的平房,与刘村的小洋楼相差甚远,村子里仅有的一处超市物品种类也并不丰富。“村里的年轻人都跨过薛河搬到刘村的小洋楼里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在村头放羊的村民说。

村民老刘家就有一套新房。“沿街两边这一片都是政府统归统建的,还有车库,装得跟城里的一样,客厅里有电视墙,还贴上了地板砖,空调、液晶电视、沙发、茶几样样有。俺家还买了电脑,在家也一样上网。厨房用的是天然气,很干净,太阳能、暖气也都有,再不用跑一里路去镇上的浴池里挤着洗澡了。”说起小洋房,老刘的高兴劲溢于言表,“政府补了一部分,自己筹了一部分,这房真好!”

年初寒流冻坏酥梨,产量大减仍有盼头

10时许,虽然暖阳高照,但是冬日的冷风依旧在田间徘徊,但却丝毫没有减少梨农劳作的热情,刘村随处可见梨农们爬上爬下为梨树剪枝的身影。此时,村里的仪道平和老伴已经在自家的3亩梨园里劳作了一阵了。踩着高高的木板凳,70岁的仪道平正在为梨树最上面的部分剪枝,在他身下七零八落的满是被剪掉的枝条。随手捡起一枝被剪落的纸条,上面还留有七七八八的花苞。“每年都是这个时候剪枝,等来年3月份再人工授粉。剪枝是为了来年能结出更多的梨果,病枝、弱枝都要及时剪掉,才能保证梨的产量。”仪道平解释说。

对于今年的产量与收入,仪道平望着自家的3亩梨园摇摇头,说:“不行啊,去年的一股冷空气把小梨全冻坏了,产量减了大半,估计得有七成。你看俺家这么大的梨园,其实只有靠近公路边的这十几棵树结出了梨果,还是因为这里温度比较高,里面的梨树全被年初的冷空气给冻死了。”三亩梨园,六口人的梨树,全被仪道平老人和老伴承担了下来。面对着梨园里随处都能看见的百年老梨树,仪道平表示,他家也是从祖辈就开始以种梨为生。“这个梨园所在的地方,之前全是沙地,什么都没法儿种,老祖宗就选择在这儿种梨树,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不过,现在光靠种梨已经满足不了生活需要了,儿女们也都出去打工了,3亩的梨园就全靠俺老两口打理了。俺们年纪大了,种的梨也没工夫拉到外地去卖,主要就是在本地销售。今年减产很厉害,有了镇里面的帮扶,每年还有梨花节和梨王比赛,提高了刘村梨的知名度,价格也提上去了,但在本地销售还是卖不上什么好价。除去农药和化肥的钱,今年的收成是真不好。俺就盼望着今年的冬天和明年春天不要再有冷空气,再把我们的梨冻坏了可就麻烦了。”这三亩梨园,仪道平老人得连续劳作八九天才能完成,一旁,他的老伴正用竹耙归扫落叶与剪掉的树枝,再收拾收拾梨树下点的花生。

除了本村人外,还有不少其他乡镇乃至附近市、县的客商安居于此。被刘村酥梨吸引来买房置业的老刘便是其中一位,来自微山的他在附近购得一处房产,做起了“梨”生意。“我在这条街上经商已经有六个年头了,这里的发展潜力大,做生意也有奔头!”他笑着说。刘村梨迅速发挥起强大的集聚功能,带旺了刘村一带的人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

创品牌拓销路,刘村梨远近飘香

刘村酥梨以果大核小、黄亮形美、皮薄多汁、酥脆甘甜而驰名中外,刘村又因与梨结缘而得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亦农亦工、亦农亦商、亦乡亦城的村民越来越多,一些村民“农忙种地,农闲经商”充分利用了农忙时间之外的间隙,做到种田、打工两不误,还有的村民在种好梨的同时,又干起了“经纪人”,既增加了收入,又帮助果农把蔬菜销售出去,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村民因梨致富的越来越多,种梨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每年光靠卖梨的收入少则五六千,多则四五万。

对于本地的梨种,仪道平说:“我们本地的就是酥梨,它自身是没有花粉的,都是用鸭梨树的花粉进行授粉。酥梨怕冷,所以我们去年又引进了一些新品种,种了七八棵水晶梨。水晶梨的特点就是皮薄汁多,夸张点儿说,拿个筷子往水晶梨上一插,一晚上,梨汁就能全部流光。而且水晶梨甜度高,吃完水晶梨,手上的梨汁也都是黏黏的和糖水一样。”不仅仪道平家,整片梨园中,不少梨农家里也都新栽种了水晶梨,梨农老刘也对水晶梨赞不绝口。

“今年的梨收成很不好,你看这梨上的斑点,就是年初刚授粉时被冷空气给冻的。不仅梨上有斑点,我们每家的梨几乎都减产了近七成。好点儿的梨就留下来卖了,卖相不好的梨就留着熬了梨汁。”卖梨的王老先生指着梨上的斑点说,“现在不比从前了,村民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草和梨树等经济作物,春天有花,夏天碧绿,秋天结果,冬天落雪,一年四季都有景看。每年清明前后梨花盛开的时候,万亩梨花白得真跟雪一样,几株小桃红再点缀其中,别提那个美了,不少城里人都开车来俺这儿观赏。梨子成熟的时候,还能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最近几年,为了打造梨产业链,政府开始引导俺们塑造品牌,拓宽销路,从文化产业入手,还打出了梨文化的主题,同时,发展旅游业,带动俺们果农创收。”说起刘村这几年的发展,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几条。

(记者 张莉萍 刘一单 文/图)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