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读枣庄热线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
一排垃圾桶迎客 街内“文化”店铺稀缺
文化街名不符实盼“正名”


记者 王龙飞 摄影报道

近日,市民孙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称在薛城区永福南路的薛国文化街门前摆放着数个大型垃圾桶迎客,另外虽名为文化街,相关商家却很少。对此,孙先生表示出了自己的疑义。接到电话后,记者于13日赶往现场了解情况。

文化街入口八个垃圾桶“迎客”

13日下午3点,记者赶到该处时,远远地就看见文化街石门的东侧,摆放着八个体型较大的垃圾桶,周围散落着不少垃圾,两只黑色小狗在其中搜寻着。在记者观察期间,不时有拎着蛇皮口袋的人拿着一件工具在垃圾桶中翻着什么,将垃圾桶都翻过一遍后,地上的垃圾又多了不少。

据文化街入门处一店主介绍,垃圾桶放在此处已经有段时间了,基本上整条街商铺的垃圾都往这倒,但有些人在倾倒时嫌垃圾桶太脏,不想靠近,就将垃圾袋扔到此处,再加上有拾荒者“捣乱”,所以才会散落了这么多垃圾。“无论怎么说,好歹也是一条文化街道,不该将这几个垃圾桶摆放在大门这个地方啊。”这位店主说道。

文化街内饭店杂货铺成“主力军”

了解完文化街门前的情况后,记者沿着道路往里走,在离大门不远处的位置,右手边是数家饭店,左手边则是一些超市、理发店等小型店面。继续往里走,店铺的种类则更为杂乱,有卖渔具的,经营粮油的,还有一家电动三轮车维修店将待维修的三轮车摆放在了道路一侧,将道路占去了将近一半的宽度。

步行了大概5分钟,记者终于在右手边发现了一家没有店名的门面,其玻璃上仅仅写着裱画二字。记者随后向该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据她介绍,他们以前在别处经营裱画生意,三年前得知此处建设文化街后,就慕名将店面挪到了这个地方,但来到此处后却发现这条街上并没有太多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几年经营下来,生意反倒比以前差了不少。“既然打出了文化街的名号,按说应该将这条街的文化氛围搞起来,就算是经营古玩字画的比较难聚拢,但最起码也能请一些花鸟鱼虫的经营者吧?”该工作人员随后说道:“原来这条街还有一家卖玉器的,可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也挪至他处,所以现在这条文化街对我们而言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街道而已,基本已经失去了文化的意义,但就算这样,我们还是会再坚持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将该街道打造成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街。”而在该裱画店的南面,有一家较小的店面,只不过其双门紧锁,单从表面上观看,该店的生意也是一般。

在记者对该街了解完情况后发现,该文化街不少门市房仍处于空置状态,而其他的有些店面则连个招牌也没有,据其中的一家店主表示,他们只是看到此路段房租便宜,等到余货清理完毕后,他们便会离开此处。

社区负责人:政府应该加大指导力度

了解完该街道的表象后,记者找到了设在该文化街内的薛城区常庄镇立新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对于这条文化街,他说道:“我也不是直接的负责人,按说现在的房屋没有完全售罄,所以这条街道的管理方还是应该属于该文化街的开发部门。”

问及当初建设这条文化街的目的,该负责人只是从字面上给记者如此解释道:“当初在老薛城区电影院周围有一些售卖玉器、书画、古董之类的小摊,想必建设时是想将这些小商贩们聚集在一起。”

该负责人说,该文化街建设之初,当时一共有三家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店面,后来其中一家经营玉器的搬去了徐州,所以目前就只剩下如今的两家。如今整条街的房屋出租率大概为30%,近些年新增的店铺寥寥无几,目前正在营业的店铺也在不时地向外转让。

说起文化街为何至今仍未成规模,该负责人说一方面可能与该文化街所处较偏的地势有关,而另一方面还是需要政府加大引导力度,并给予从事相关文化产业的店面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这样的店面进驻。

随后,对于文化街门前垃圾桶的问题,该负责人解释说其只是暂时放在此处。“原来有一地埋式的垃圾桶,因创卫生城时不允许使用,后改成目前所见的垃圾桶。但当时园林部门在设计时有个失误,没有预留出放置垃圾桶的地方,所以目前只是先将其暂时放在此处。”该负责人接着表示,近期已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争取尽快将此问题解决。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