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远
2013年度最美孝心少年颁奖仪式,于11月8日在北京举行。10位孝心少年的行为事迹可亲、可敬、可感、可学,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社会教育的生动教材。他们虽是少年,但当灾难来临、变故出现时所表现出的勇于担当、镇定坚强、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叹服和震撼。一件件孝行,一幕幕场景,感动着颁奖现场的每一位观众,也感动着电视机前的千万人。是谁给了这些少年勇气、信心、韧劲和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心感天动地!家庭和学校都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孝道教育,营造人人以孝为荣,以不孝为耻的良好氛围,让孝道深入人心,成为检验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孝道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千百年来,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世世代代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传承着。孝被认为是做人之根、百善之首。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必须奉行;教育是从“孝”产生的,没有“孝” 谈不上教育。
孙文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孝道文化为中国所独有,是西方文化无与伦比的。孝心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所离不开的。没有孝就不可能有家庭和睦,没有家庭和睦社会就不可能安定,社会不安定经济就不会繁荣,经济不繁荣就不会国富民强。
“香九龄能温席”、“卧冰求鲤”、“亲尝汤药”,这是中国古代感天动地的孝心故事,当今社会孝道的现状如何呢? “背母求学” 、“捐肾救母”可歌可泣的孝行有之;虐待父母的恶行也时有所闻,如兄弟姐妹五六个,为争遗产大打出手,对簿公堂,却无一人赡养父母,将耄耋老人弃之门外有之;更甚者亲自持刀刺伤父母或雇凶杀害父母者亦有之;至于不听家长教导,随意顶撞父母、不帮父母劳作、一味啃老的现象比比皆是,司空见惯。这种孝道缺失的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结构的改变,个别人的头脑受到重金钱、轻亲情、重利轻义、追逐物欲等思想意识的侵蚀,将孝敬父母之美德抛之脑后,始对“孝道”淡漠、继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滑坡。
我们呼唤孝道回归,要靠中国特有的孝文化魅力。通过孝道、孝心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孝心,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准。孝敬父母不能讲价钱打折扣,要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对父母不敬、怠慢甚至辱虐等,天理不容。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吗?”
家长、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把孝道教育纳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去。有些家长要重温孝道,重塑自身,首先尽孝道,然后教育并影响孩子;彻底改变“倒孝”现象,即“四二一”式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转,一切全包,百般娇宠,致其养成任性、骄横、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学校要寓教于乐,举行关于孝敬父母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渗透孝道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心怀感激之情、畏惧之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做到如古人所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全社会要抓好宣传工作,营造孝道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孝敬父母的典型人物,尤其是最美少年孝星,为广大学生树立偶像,让他们追星、学星,做星级人物。久而久之,就会培养或重塑青少年的孝道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