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军 孔浩 孙明春 文/图
山亭区是红色革命圣地。这片热土曾是威震于世的八路军115师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战场,在这条布满艰难和险恶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支勇敢的队伍。巍巍群山,碧碧薛河,洒满和浸透着浓浓的红色情结。当年,罗荣桓将军在这里设立过7个司令部,抗日烽火的硝烟在薛河畔渲染弥漫,谱下可歌可泣英雄诗篇。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山亭,沿着徐庄薛河东西江源头,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寻访老英雄,将火红的史页和现实采访相映照,所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融入《走薛河》的故事里,再现英雄血染风采,以缅怀和纪念。
尚炳新:给罗荣桓元帅当“小房东”
在山亭区徐庄镇葫芦套村,我们采访了抗日战争年代罗荣桓将军的老房东尚炳新老人。他今年88岁,身板硬朗,头脑清晰,开朗善谈。他激动地向记者说:“这几天,我老是睡不着觉,因为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我把当年的军功章、证件、军用包又整理了一遍,翻来覆去回想革命战争年代那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尚炳新老人回忆道,他1943年入党,1944年参军,转业前任华东野战军22军194团2营6连副指导员,曾获得抗战胜利军功章。当年罗荣桓居住在他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罗荣桓在他家住了半个多月,那时他才15岁。1940年5月,八路军陆续南下时,罗荣桓即给女儿取名“南下”。他记得南下时罗政委有两个孩子,男孩叫“东进”,女孩叫“南下”,为了行军方便,在老乡家买了副担子,把“东进”和“南下”放在筐里,让人挑着走。他临走的时候有意把东进放在尚炳新舅舅家抚养,但舅舅怕敌人知道了,没有能力保护,就没有答应。尚炳新老人指着堂屋说,罗荣桓政委就住在这里,陈光师长住在下边,东房住着地下工作人员,红色电台哒哒哒嘀……罗政委经常在家里开会,重大会议家里坐不开,罗荣桓就到西面的松树林召集麾下开干部大会。
在尚炳新老人的记忆里,罗荣桓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干部。他个子不算高,皮肤有点黑,圆脸戴眼镜。身上挎着匣子枪,走起路来很威武。记得有一次村里演大戏,他就坐在群众当中,有淘气的孩子爬到树上去看,弄掉树上的果子砸到了他,他也只是朝树上看看,对着孩子们笑笑。相比对其他孩子的宽容,罗荣桓对罗东进的管教似乎严厉了许多。有一次,军队缴获了一些战利品,罗东进看到战利品里有个防毒面具挺好玩,就挑出一个戴在头上,吓唬老乡家的孩子,结果把孩子吓得哇哇哭。这事正好让罗荣桓看到了,就把罗东进叫到院子里,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你怎么能戴这个东西吓唬老乡的孩子呢?你违反了纪律,关你一天禁闭,哪儿也不许去!结果,罗东进就真被关在家里一天。
现如今,罗荣桓居住的房屋已被修缮,八路军115师葫芦套干部会议旧址依在,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2009年8月,罗荣桓之子,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的罗东进专程来到葫芦套村,寻访父亲当年老房东尚炳新老人。在父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罗东进聆听历史,追忆往事,浮想联翩。70多岁的罗东进中将双手紧握尚炳新老人的手,泪流满面,感激不尽。
尚炳新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激动,他深有感慨地说:“我虽然老了,但革命的本色不能丢,多少年来我坚守在这片红色的圣地,罗荣桓元帅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向下一代讲述英雄故事,继承和发扬八路军115师的革命传统和英勇奋斗精神,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雷景法:17岁参加八路军
山城街道雪山脚下有个前刘庄村,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当过村书记的雷景法老人,前一时期记者“走薛河”时,在雪山下的大桥边碰到过他,经交谈才知道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由于当时时间紧,没能和他细谈,我们相约八一前再来采访老人家。
7月29日,记者一行冒着37度的高温,驱车找到了前刘庄村雷景法老人的家。见到记者老人十分高兴连忙回到堂屋,换上了在泰安疗养时上级发给他的短袖军上衣,还别上了军功章,说是就等着记者来家呢。
雷景法今年86岁,耳不聋眼不花,还能骑自行车赶集上店,身板结实硬朗,思路十分清晰。雷景法回忆道,他16岁就在村里干儿童团,17岁参加武工队,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老八师22团当通信员,跟随王麓水打日本鬼子。1946年他又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攻打香城、枣庄,消灭国民党26师的战斗。1947年部队从鲁南撤军参加孟良崮战役,他火线入党,紧接着参加打泰安、莱芜、菏泽,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在参加淮海战役永城战斗中,敌人的一发子弹穿进了他的右肋骨,身负重伤。他被转入当时的解放军济宁第7医院养伤,被定为六级伤残军人,1952年转业到地方。
雷景法在军队里从战士到排长,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许多次战斗,他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功劳。1952年他转业回到家乡时才20多岁,他以荣誉军人、共产党员的身份干起了村支书,一干就是15年,是村民们信赖的好支书。他“文革”时被“赶下台”,在那些岁月里,仍保持革命本色,以一名革命军人、老党员条件要求自己,带领大伙发展农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直到改革开放,他依然是村民们心目中的“老支书”。
记者采访时,雷景法老人流下了眼泪,他激动地说:“一晃70年过去了,当年我们一起参加抗日的老战友剩下的不多了。为了我们的国家,我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我没有夸大、好功和自居,没给国家添过任何麻烦。八一是我们军人的节日,记者同志能来看我,作为老军人我又感到了荣光和自豪!”
沈玉荣:“红嫂”支前救“八路”
沈玉荣1928年出生,从小生长在山亭区古薛河边的东江村,村里人都夸她长得清秀漂亮。但因为家里穷,娘家赶紧给她说了个婆家。沈玉荣16岁那年就嫁到了山城街道的小王庄。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枣庄后,连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也未幸免于难。这时,抗战烽火燃起,到处硝烟弥漫,这个小村庄来了八路军抗击日本鬼子,他们英勇杀敌,保护老百姓。当时的鲁南军区八路军115师686团二营全体官兵就驻在小王庄村。同时,这个村又涌现出了一支由10多位年轻媳妇组成的队伍,她们为八路军战士送茶送饭烙煎饼,做袜子纳鞋底,被老百姓誉为“支前红嫂”。
85岁的沈玉荣老人回忆70多年前拥军支前的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潸然泪下。沈玉荣就是当年“红嫂”的一员,她嫁到小王庄后生了一个小男孩,但为了加入“支前红嫂”队伍,她怀里抱着孩子为八路军战士碾米轧面烙煎饼,由于当时家里没有石磨,每次都要到邻居家里去磨糊子,非常不方便。为了做好拥军粮,她就动员公婆买一盘石磨,公公一狠心买了头小牛犊,又买回来一盘大石磨。为了赶时间为战士们打糊子滚煎饼,沈玉荣推磨时把孩子放到磨盘上,孩子在磨盘上一边转,她一边往磨盘眼里添粮食,孩子被转晕了,她的两眼也困得直“打架”。 “支前红嫂”有句顺口溜:“撸槐叶染军装,端茶送米烧面汤。又碾米又轧面,布鞋袜子送前线。”当年,她们看到战士们脚上穿着用橡胶皮缝制的“鞋呱哒子”,脚都磨出了血泡,背包上捆着一双鞋始终不舍得穿,心里很难过,沈玉荣就和10几位姊妹们白天为八路军战士剪鞋帮,晚上纳鞋底,三天赶做一双鞋,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发到战士们的手里。
年轻的沈玉荣长得苗条,干起活来干净利索,队员们烧好茶做好饭由她来担着挑子送往部队。一次,她担着煎饼茶罐往部队送,八路军的一位连长慌忙前来迎接,一不小心把她担的茶罐子给碰碎了,只见那位连长捧着罐碴子喝里边剩下的水,沈玉荣见此情景心酸地眼泪都流了出来,她二话没说,连忙拾起扁担跑回了家,又挑了两泥罐子水送了第二趟,把在场的战士们都感动了。沈玉荣虽然年龄不大,但她爱憎分明,她热爱八路军,对日本侵略者有着刻骨的仇恨。有一天,几个鬼子到她家里来抢粮,鬼子打着手势让她煮鸡蛋,沈玉荣不听鬼子的,鬼子就用枪托打她,一个鬼子踹了她一脚,然后就到屋里翻鸡蛋。不料,积攒的20多个鸡蛋准备送给八路军的,被鬼子给翻出来了,眼看着就要被鬼子拿走,沈玉荣上前将盛鸡蛋的干瓢从鬼子手中打掉,鸡蛋全掉在地上摔坏了,为此几个鬼子把她毒打了一顿。
沈玉荣回忆说,在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她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北山有八路军,南山有还乡团,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一仗仗打下来牺牲了许多八路军战士,叫她心如刀割,看到八路军纪律严明,风餐露宿打鬼子,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坚定了拥军支前的抗战信念。
她敢于冲在前线阵地,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八路军战士。有一次,一位八路军的营长手被敌人打伤了,她就把他带回了村里,为他包扎叫他在家里养伤,鬼子进村扫荡抓人时,这位营长怕连累老百姓决定转移,临走时眼里含着泪水向“红嫂”沈玉荣投以感激的目光。沈玉荣别看她裹着小脚,战场上支前一马当先,从不甘落后,巾帼英雄当之无愧。她的支前行动被二鬼子、还乡团发现告了密,鬼子就来她家抓人,她灵机一动,把丈夫和孩子藏在地窖里,大门用秫秸一挡就跑到前线去了。鬼子一走,她又悄悄地跑了回来。她记得有一次,她在前线战场上兜着一大布袋子弹和弹壳回家,一股脑地摊在了婆婆的跟前,把婆婆吓得两腿直打颤……
记者采访这位年逾80岁的老人,实在是被她的精神所感染,她轻松自然,幽默健谈,她的健康心态和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甚至比年轻人还要乐观和进取。她指着身边88岁的老伴诙谐地说:“我当年要不是这个老头拖后腿,我就跟着队伍当‘女八路’了,说不定是个女将军呢!”沈玉荣老人热爱人民军队,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情感,她至今还保留着几颗当年她从战场上兜回的子弹和弹壳,她向记者说,每当看到这些子弹和弹壳,就会想到当年的八路军战士,想到十七八岁的自己支前的情景。为了寄托她的深情,后来她把儿子送到广东军区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她感到自豪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