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全面提速
加强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培育,设立17只总规模253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向17个项目直接投资8.2亿元;完成企业股改51家,泰和科技成功上市;“双30”重点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税收分别增长13%和16%。1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8亿元,腾龙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中科福德新能源、振兴超高功率电极材料(一期)等34个项目建成投产。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列入全省首批“双创”共同体,墨子科创园建成运营,山东中科绿碳列入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新增院士工作站、省级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40家。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和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50家,网络零售额近100亿元,旅游消费总额25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发展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三品一标”总数达到360个。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市委深改委审议重点改革方案15项,落实年度改革任务51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通过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31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7.1万户;大力实施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高标准建成启用市民服务中心,全市54个市直部门共梳理“一次办好”事项983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和在线申办率达到99.2%;开展规范“属地管理”工作,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得到加强;稳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新组建产业集团7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市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产核资,54个村开展“房地一体”登记试点;枣庄国家级高新区、滕州经济开发区、枣庄经济开发区基本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启动实施“双招双引”百千工程,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5个,新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24个,招引单体投资过百亿元大项目实现突破,“双招双引”到位资金、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分别增长196%、110%;成功举办枣庄智能制造暨创投发展大会,首次表彰35名“外来投资功勋企业家”。扎实推进柔性引才“百人计划”,新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43人。山东港口枣庄内陆港正式开港运营,预计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36%。
■城乡建设稳步提质
启动实施“一河一路”重大工程,蟠龙河综合整治项目清表筑堤快速推进,世纪大道一标段快慢车道主体工程完工。深入实施“四城同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新建改造城区道路39条,建成“生态街巷”125条,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3.2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0.2公里,新建改造供热燃气管网68公里,十里泉电厂向新城供热。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深化镇域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改厕2.7万户,3407个自然村(居)实现道路“户户通”;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创建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3个、示范村36个。启动“查治法责”集中行动和大气污染源“千人帮扶”行动,优良天数达到183天;完成253个村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万亩,新建提升绿色生态廊道300公里,修复破损山体2000亩,整治“大棚房”37宗。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庄里水库、东江特大桥、移民安置工程全面完工,下闸蓄水3700万方;十里泉电厂运煤专线迁建工程完成铺轨;枣庄机场完成军地协议签订;万年闸复线船闸试通航;枣木高速东延建成通车,京台高速扩建、枣菏高速、新台高速枣庄段等工程加快建设。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20件惠民实事完成年度目标,民生支出占比进一步提高。投入扶贫资金近2.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9个,覆盖贫困人口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55元提高到69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90元提高到520元。开工棚改安置房1.6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3个、农村危房改造407户。持续推进“大班额”化解,竣工校舍1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万多个;中心城区10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集中开工。枣庄科教创新示范园(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市医养康复中心建成启用,全国首座药典博物馆开馆,市文体中心正式开放。颁布实施《枣庄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首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枣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鲁南抗日民主政权纪念馆建成开放。省交办10年以上信访积案全部清零。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安保维稳任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扎实开展。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援疆、老龄、残联、档案、史志、外事、侨务、人防、地震、气象、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行政效能持续提升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做好省委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全方位开展“七赛七比”和学标对标,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断改进。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5件、政协提案363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2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69件,市长热线办结率99.5%。全面完成党政机构改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更加浓厚。
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聚焦“先把枣庄经济搞上去”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按照“重点工作攻坚年”要求,突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大牵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改革创新再深化、“双招双引”再发力、城乡建设再提质、民生保障再加强,助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7.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聚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培优培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三年规划,启动制造业“决战5000亿”三年行动,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求突破、三年成规模”的目标,坚持技术改造 与新上项目一体推进,对外招引与内部挖潜一体推进,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一体推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主引擎。制定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集聚要素深耕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以上。突出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板块。高端装备产业,加快腾龙智能制造产业园、威达重工机床制造、交大智邦(枣庄)数字科技、鑫金山智能装备、启迪亚都智能制造、越成制动、威可达精密机械、智慧黑板枣庄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北理工鲁南研究院、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机床产业向高端化、精密化、数控化方向迈进。高端化工产业,推动兖矿鲁化己内酰胺和高端改性聚甲醛、北玻院航天特种聚合物、瑞达化工聚丁烯、振兴粗酚精制、康泓光刻胶、新东方高端油墨等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尽快突破千亿规模。加快推进中科院化工产业中试基地项目,加速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抓好4个省级化工园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和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支持泰和科技抓住上市机遇,策划布局新项目。新型建材产业,坚持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支持中联水泥、泉兴水泥、金晶玻璃、元凯玻璃等企业加大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瞄准高端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推动行业提质增效。依托连银山国家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基地、三一华沃建材科技产业园等,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
助力助推企业梯次成长。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企业、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培育“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生态良好”的企业群落。完善“个转企”动态培育库,落实扶持政策,加快转企进程。深入实施中小企业培壮工程,加大规上工业企业培植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一企一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对接合作,加大市场化债转股力度,盘活不良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完成40家企业股改,加快联泓新材料等企业上市步伐。每个优势产业重点培育1—2家品牌价值高、带动能力强、行业话语权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更多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在组建产业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小弱散”,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支持泉兴集团等国有企业对外联合重组、优化股权结构、规范投资、做强主业,加快规模膨胀、效益提高。支持枣矿集团以煤为基、适度多元、内稳外拓,策划布局高端化工、高端新材料、高端矿山装备等产业项目,推动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抓实抓好开发区改革发展。推动开发区聚焦主业,打造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实行“党工委(管委会)+”等多种管理模式,推进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引进专业化的园区投资运营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全面启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推行“标准地”制度,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动用地、用能、排放、信贷等资源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完善总部经济空间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群。支持枣庄高新区实施“东进”战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做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大数据等“四新一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提速发展新态势。
聚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进一步做实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山东省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枣庄市精密机械加工和机床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创建省级“双创”共同体。抓好浙大山东工研院、中科院高能所研发平台、“千人计划”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泰和科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实施创新平台梯次培育计划,年内新增各类科技创新平台60个。借助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资源优势,加快枣庄(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抓好枣庄高新区(杭州)科创中心等一批异地孵化器建设,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产业与枣庄本地资源对接互通。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水平,年内再新增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进一步做强创新主体。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发,争取省重大科技专项20个以上。完成中材锂膜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百名专家、百家企业“双百”结对创新攻关行动,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进一步做优创新生态。设立一批财政资金引导的政策性天使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对初创期、种子期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积极推行“科创贷”,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深化科研领域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围绕研发设计、孵化育成、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团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格局。开展“墨子创新奖”评选,大力培育创新基因,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