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枣庄新闻网首页 | 枣庄日报 枣庄晚报 新视听 新闻绿洲
 
  
2017年9月30日 星期

用爱照亮心灵的窗户
——市立医院老专家冯殿君从医50年的故事

本报记者 梁鸿雁 刘然 通讯员 孙传传

“把光明还给眼睛,用爱点亮星星,为你打开心灵的窗户……”这首《世界因我们更明亮》中国眼科医生之歌,今年83岁高龄的冯殿君老人在五十余年的从医经历中,完美地诠释了它的内涵。

9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冯殿君家,坐在沙发上的老人就张罗着家人搬椅子。听说记者来采访,他笑着说:“和新闻界的朋友不熟悉,叫不上名字不要介意啊。”

冯殿君老人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采访中,他的回忆和叙述断断续续,但只要提到有关医学上的专业术语时,他就精神焕发,思路立刻清晰起来,时而还用手解释什么是“水平肌”、“垂直肌”,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年他站在手术台上的风采。

他身兼数职,中华眼科学会枣庄分会理事、枣庄市法医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枣庄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审核组成员……每一个沉甸甸的身份背后镌刻着他一生奋斗的光辉历史,记录了那个时代属于他的辉煌篇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成功总是眷顾着勤奋之人,为了更好地勾起冯殿君老人的回忆,他的大儿子冯金坤拿出了一本眼科专业书籍,打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人当年已经是眼科“大拿”时所作的学习笔记。“学问要自己钻研,学习不能停止,别人的成功案例,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准确利用到手术中。”他十分认真地说。

1956年9月,作为一名农民儿子的冯殿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兖州医士学校,怀揣着做一名好医生的抱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每次学业成绩都在全年级独占鳌头。

毕业前夕,校领导决定让其留校任教,后又担任滕县卫校副校长、副书记,在校工作的十余年里,他认真带教、辛勤付出,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护士、医士、药剂师,现在很多人已是众多医院的业务骨干和领导。

教学之余,他到山东省立医院眼科进修学习,在滕县人民医院眼科实践,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医生学习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历练,他的眼科医疗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利用各种机会去做更多的手术,成长为一位能独立诊断常见病、治疗多发病、完成一般手术和白内障手术的中青年眼科主治医生,擅长眼底病和眼部肿瘤的诊断,积累了一定的疑难眼病的诊治经验。

大爱无边挑重担

1970至1975年间,冯殿君不顾亲人们的担心,不顾传言中的“条件恶劣”,两次赴坦桑尼亚参与医疗援助工作,让众多非洲患者重见光明,非洲同行多次对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其高超医术和为病人服务的国际主义精神,得到坦桑尼亚当地人民的高度赞扬,受到总统及其家人的数次接见。

当时的坦桑尼亚,环境条件极度恶劣,经常停电停水,房间里到处都是蟑螂、非洲蚂蚁和带有疟疾病毒的蚊子。吃的食物只有西红柿、洋葱、土豆,很多队员因食物单一得了不同程度的口腔溃疡,就连他们的手术都是在室外搭建的帐篷里进行的。

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吓倒冯殿君,他坚定“我是代表中国来援助的,一定要为祖国争光”的信念,努力克服炎热天气、语言障碍、医疗条件差等各种困难,接诊了数千名眼疾患者,每年要进行500余台的手术。

时隔40多年再次提及这两次“援坦”使命,冯殿君老人坚定地说:“在坦桑尼亚期间,时刻都记着一件事,我不只是一名眼科医生,更是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医生,我的医德、医术、言行都代表了中国人的品行,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做好援助工作,为祖国争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为祖国母亲争得了荣誉,但是却给自己的母亲留下永久的遗憾,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母亲因病离世,他未能赶回见上最后一面。

敢于创新惠患者

1984年秋冯殿君调入枣庄市立医院,任业务副院长,后任党委书记直至退休。

他是医院领导,但是更把自己当作一名医生。他视患者如亲人,热情、耐心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50多年来,数不清自己看了多少门诊病人,做了多少台手术,更不知道有多少次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冯殿君坚定了将眼科做大做强的信心。他用敬业和奉献去感染和影响同事们努力工作,带领同事孜孜不倦地学习眼科知识和眼科手术发展动态,学以致用地应用先进诊疗技术为枣庄人民服务。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医院先后开展了睑下垂矫正术、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眼睑肿瘤切除术、单纯网脱复位术、抗青光眼手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眼眶肿瘤摘除术等,1992年在枣庄地区开展了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以及其他眼科显微手术,1993年成功开展枣庄市首例角膜移植术,填补了枣庄市的空白……

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新技术的开展、新手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枣庄市的眼科水平,为广大眼病患者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健康。

言传身教传家远

冯殿君老人有两儿两女,采访中大儿子冯金坤一直在旁做着“翻译”和引导工作。谈及对自己父亲的感情,他直言不讳:“6岁之前和父亲的接触很少,有时他回到家,我都不叫他爸爸,家里的事情都是母亲操劳,他回家了嘴里念念不忘的还是病人的会诊和病情。”冯金坤的话语里没有一丝埋怨,更多的是敬佩之情。

冯金坤是枣庄三中的英语老师,虽然和父亲的工作没有牵扯,但他对事业的选择却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当年他从国外回来,随行人员中有一名翻译,当年父亲感慨过,由于语言不通,和病人的交流是他最为难的事情,也是他的一块心病。从那时,我就想一定要掌握好一门外语,恢复高考后,我就报考了英语专业,中专毕业后一直进修至本科。”

冯殿君和孩子间的交流不够,陪伴不多,但是他对学术的孜孜追求和严谨的从医态度,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

采访后期,小女儿冯梅艳刚刚给眼疾病人做完手术回家看父亲,她是家里唯一继承了他衣钵的孩子,现在是市立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

“父亲是我的偶像,他从坦桑尼亚回来的时候我4岁,那也是懂事后第一次见到爸爸,他从大巴车上下来,人们前呼后拥,家里从此也热闹了起来。我觉得父亲很厉害、很伟大,但是多少还是觉得有点距离感。”冯梅艳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睛一直没有离开父亲。此时的冯殿君还在继续看着手中的眼科专业书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到一个个眼疾患者,在父亲的诊治下康复,重见光明,要成为一名眼科医生的种子就埋在了冯梅艳的心里。

父女之间现在的交流,更多的还是“眼”的话题。他在见到女儿的时候,还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及“眼科手术”、“眼科病人”的话题。冯殿君对眼科专业近乎痴迷的精神感染着女儿,成为她工作的强大动力,她把父亲的要求时刻记在心里,并且将父亲“为眼科患者健康服务”的精神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时,得知明天冯梅艳要为冯殿君做左眼的白内障摘除手术,“父亲一辈子都是在为他人重拾光明,我也希望他能清晰完整地看这个世界。”充满感情的一席话,道出了冯梅艳的自信和对父亲的爱。


  
2007-2011 © 版权所有:枣庄日报社 运营服务:枣庄新闻网
咨询/投诉:0632-3159725 QQ:1052190871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